日前,河南省高院出台《关于全省法院干警节日期间不再互发祝福短信和贺卡的意见》,倡导和要求全省法院工作人员,自今年国庆节以后,在系统内部,不再相互发祝福短信和贺卡。省高院解释,出台《意见》的初衷,是为了让大家“轻松过节、文明过节、节俭过节”。(9月29日《河南商报》)
以单位的名义下发通知,要求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过节不发祝福短信,这恐怕还是第一遭。当然,通知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理念的倡导,并不具备强制性的处罚措施。“如果执意要发,也不会把手机给你没收了”。但是,在祝福短信同质化严重、泛滥成灾的当下,这份通知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有望给过节短信热“降温”,为深陷其中的人们“减负”。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逢年过节人们都会相互问候,互致祝福。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迅速成为人们传递祝福的主要渠道。一方面,书面形式的短信,符合中国式含蓄交流的特点,比面对面交流更容易言表感情;同时,短信方便实惠的优势,也深受广大市民所喜爱。
然而,与祝福短信急剧升温相伴的,是短信内容的同质化、收发的无序化,形式的庸俗化。动一动拇指,一条短信就能群发给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对象;点一点按钮,刚刚收到张三的短信就转发给了李四。再优美感人的短信,看多了也会审美疲劳,而落款原封不动转发的短信更是令人苦笑不得。时至今天,小小的祝福短信,却已经成为许多人不堪承受之轻。
笔者为过节短信泛滥总结了“三大罪状”:一是增加身心负担;二是冲淡祝福情感;三是造成金钱浪费。据工信部统计,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各类短信发送量达到230亿条,比去年春节增长10%以上,按每条0.1元计算,运营商仅用7天时间就收入23亿元。尽管花费了大量通信费用,人们却并未从短信中获得更多的情感慰藉。相反,在发送量迅速增长的同时,短信的祝福“含金量”却在急剧贬值。新浪网调查显示,51%的网友认为过节短信“群发,没有实质意义”。过节短信逐渐成为沦为一种形式,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
在厌倦了祝福短信的模式化后,现代人需要重新定位节日祝福。网上,“不发短信的十大理由”网帖流传甚广,甚至一些网友发起抵制短信群发拜年运动,宁愿不发短信也绝不转发群发。不过,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碍于情面,许多人依旧不能免俗,为祝福短信所累却又难以自拔。如今,河南省高院一纸通知,有望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有这样的要求在先,不发短信也就顺理成章,既了结了自己心头的不安,领导和同事也都可以相互理解。
国庆佳节将至,河南省高院的做法值得更多的地方学习借鉴。不过,即便没有这样的通知,我们也完全可以放下所谓的“面子”,用更加真挚且环保的方式传递祝福,表达情意,过一个不发短信的国庆节。正如一位网友在博客中所写道的,“为了不给大家造成短信骚扰以及手机辐射,我不会给任何人发祝福短信,但我会在心里为你们默默祝福。”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