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增长、出口交易额增加,这样“双丰收”的利好形势下,中国玩具出口企业却愁云笼罩。交易数据增长的背后,是利润下降的无奈,玩具出口企业正在面临着一个金融危机之后最为艰难的冬天,中国的“圣诞老人”该如何突破困局?
汇率变动“吃”掉利润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是中国最大的玩具制造基地之一,澄海的圣诞礼品和玩具占中国出口的70%以上。这里有3000多家相关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至少10万人。今年年初,由于订单恢复增长,许多圣诞礼品生产商曾喜笑颜开,但现在,随着订单陆续交货,进入出口结汇期,不少企业却欲哭无泪。
许松辉从事圣诞礼品生产外贸行业已经有30余年,从改革开放开始他就依靠“圣诞老人”发家致富,把家庭小作坊经营成拥有1000多工人的大厂。2010年,好不容易熬过金融危机的许松辉接到了2000多万美元出口额的圣诞订单,为此,他多招募了400个工人加班加点完成生产任务,但是,到结汇时许松辉傻了眼。“我遇到了比金融危机更难熬的一个冬天。”他说。
“原材料涨价30%,工人工资涨30%,好不容易赶工完成订单到了结汇时期,又赶上人民币升值,‘吃’掉2%的利润,今年的年景比金融危机还更惨烈,增产不增收。”许松辉说。
许松辉拿着一个半米高的圣诞老人说,这种在美国市场可以卖到19美元一个的圣诞老人从他的厂里卖出去是5美元,原来估计毛利润可以达到0.4美元一个,但最后算账每个反倒亏0.45美元。
今年1-8月,中国玩具行业出口额为59.88亿美元,同比增长31.6%。但是,玩具行业却普遍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玩具分会秘书长薛萌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进一步压缩玩具行业本已不高的利润空间。另外,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劳动力紧缺对企业造成极大压力。”
据一项针对239家中国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超过60%出口企业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若升值2%或以上将对其出口带来负面影响。货币市场的不稳定使得出口外贸型企业面临又一个“金融危机”。
“三座大山”压迫生存空间
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和人民币汇率波动成为压在出口外贸型企业身上的“三座大山”,最近,澄海已经有十几家规模不小的企业停工停产。由于全球经济好转,大部分企业表示2011年订单比2010年有所增长,但是,由于汇率不稳定,大部分的企业处于“有单不敢接”的状态,以免出现做一单、亏一单的结局。
为了留住工人和市场,企业只好选择“短平快”的小单。许松辉说,原材料和用工成本增加可以计算,因此,也可以通过寻找替代材料和提高机械化程度逐渐消化,唯有人民币升值对企业是致命一击。
对于不稳定的货币市场,很多出口企业想尽了办法减少风险,有的选择银行的套期保值业务,将汇率提前固定下来。但对于众多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无疑又增加了新的成本。
今年,玩具公司老板郭绍溪在江西开了分厂,还在广东更偏远的山区开设了十几个加工点,以便招到更多工人,但他说:“内地的工资虽然没有沿海高,但管理成本和运输费用却多出许多。”
为了尽量减少人民币汇率不稳定和国外市场的波动带来的冲击,很多外贸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内销市场。生产了30多年圣诞老人的许松辉,开始将这些工艺用于生产中国娃娃:具有中国特色的“散财童子”,尽管还只是很小的生产份额,但许松辉希望借春节饰品逐步打开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