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物价上涨创下25个月来新高,在新涨价因素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涨幅“贡献”了74%。一时间,农产品价格上涨再次引起各方热议。
针对本轮农产品涨价,出现了“供需失衡说”“中间加价说”“热钱炒作论”等众多解释。为弄清真相,记者深入河南、山东、广西等农产品主要产地调研发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产品生产三大“基础成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上涨渐成常态,长期被低估的农产品正通过涨价回归价值,进入趋势性的上涨通道。
农资涨价助推粮价“攀升”
受石油、煤炭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近些年,多数农资价格已经翻倍,但种粮效益却屡屡徘徊于亏本边缘。
许多人将农产品涨价归结为自然灾害、加工环节、货币政策和人为炒作等,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还只是“结构性、阶段性、季节性因素”,难以解释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的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等专家表示,从长期看,农资价格上涨等生产成本上升,才是农产品涨价的趋势性原因。
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用工荒”现象也在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域出现,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农民工的工资普遍上涨一两倍。人工成本迅速上升助推农产品价格上涨。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城市地价快速上涨,拉动了城郊地价,并进一步传导至农业地价。从而抬高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升农产品价格。
涨价反映“价值回归”
“农产品价格的新一轮上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产品价值的理性回归。”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庆武说,我国种粮成本早就居高不下,但粮食价格却长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食品价格上涨成为物价‘第一推手’,也有统计因素。”有关专家坦言,在当前CPI统计结构中,食品价格比重约占三分之一,“这样大的比重仍带有短缺经济时期的特点,与食品占居民支出比重已显著下降的发展现实不相适应”。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