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们终将老去。难展望,那是何等“老境”?
从人口结构和年龄层次分析,我们面临的未来,不仅“未富先老”,还多半“老而空巢”,且愈演愈烈。
据统计,上海截至去年底,共有空巢老人92.21万人,约占户籍人口老年人总数的29.2%,其中独居老人18.87万。而全国1.67亿60岁以上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或者没有子女。
空巢老人,怎样度过晚年的每一天?衣、食、住、行、娱乐,他们有什么难处,需要什么帮助?记者近期在上海做了调查。
起居——
一日三餐是难题 疾病之时难应对
“别叫我程老,我不算老”,程建拖着一条无力的腿,过来开门。今年,他71岁,也是他空巢独居的第六年。
这是曲阳路一售后老公房,房旧,室内净空间小,光线不足。10岁时一场大病,程建肢残辍学,后自学到大专,入沪某工业研究院从业至退休,但始终没成家。程建是老大,长期与兄妹5人一起生活。弟妹陆续成家独立后,2004年帮助程建购此房独居。
“做饭一点不会,是我最大问题”——老程靠兄妹们送菜,自己电饭煲蒸饭。弟弟妹妹轮流,一周送两次菜。打开冰箱,一大盆饭,几个塑料保鲜盒,有牛肉、鸡腿、卤蛋、鸭腿,也有藕丁、青菜、豆腐干、萝卜干,就是三四天的饭菜。“饭菜微波炉‘回锅’加热,就是不新鲜,蔬菜也吃几天。”
偶尔,老程也去街上吃二两牛肉拉面,或者在中午11时,就去社区助餐点吃饭——去晚了,腿脚不利索排队太累。
与程建老人相比,居住在巴林居委会区域的钱雨阿姨虽已83岁,做饭还算“利索”:煤气灶上的小锅里,小排骨炖冬菇花菜,是一天的午、晚餐。
“每天下午去买菜,那时候小菜最便宜”,不过,她也承认,“脑子是转不大动了”,常常是做饭的时候,想到缺了什么东西,走到厨房门外的冰箱前,打开冰箱,却想不起要干什么了。
一日三餐,有儿女在家的年月,多半是丰盛菜肴,伴随团圆的欢声笑语;“空巢”的日子,却总是残羹冷炙,独自下咽。
疾病就医,更是莫大的难事儿。钱阿姨念念不忘,2008年老伴患脑梗塞,她急得手足无措,是巴林居委会的干部叫来救护车,帮他们垫付了医药费,还带上了御寒的被子。女儿远在加拿大,老两口身边也没有照料陪伴的人,一旦发病,勉强应对。
腿痛,走不了路,除此之外,老程大致健康。“我和弟弟妹妹们感情都很好,他们也常打电话来和我聊天”。“对以后有什么期望?我就希望自己健康,不要太多麻烦他们”。
娱乐——
电脑几年没开封 “闲坐”也算混时间
钱雨阿姨住在11楼,小小的客厅内,醒目的是两年前去世的老伴遗照。镜框里,老先生戴着眼镜,目光温和,似乎还在关爱地看着妻子。
“所有重要的东西,我都放在茶几、桌子的玻璃板下,这样才不会忘记”,指着茶几玻璃下的外孙女的照片,钱阿姨说,“她是我最大的宝贝”。外孙女在5岁时,一家就去了加拿大。自此后,女儿和外孙女,就多半只能是越洋电话里的声音和牵挂。
钱阿姨是小学老师,独自面对疾病与衰老的耄耋之年,她没有抱怨,只是像对待学生般嗔怪自己,“不爱学习、不愿交流”。
“喏,越洋电话,女儿买了电话卡,写好号码,我还是不打过去,都是等她们打过来;小区换了新的数字电视,遥控器复杂,我总弄不来,机顶盒老给我搞坏;居委会组织我们学习上网,干部和邻居请我好几次,我总是说,我老了,不学了。”
钱阿姨带记者到卧室,搬出一个纸箱,“电脑在这里呢”——女儿几年前买的,希望她学视频聊天——“至今还没启用!”电视柜旁边,女儿从加拿大寄来的家庭录像,“我也从来没看过,不会用DVD机。”
居民区里,来来往往的邻居,钱阿姨也从不主动招呼。“人家拉我去跳扇子舞、剑舞,或者去小区歌唱队, 我说‘没信心’,回绝了。”平常在家,一本《百唱不厌——老年人爱唱的歌》,钱阿姨在窗口风琴上自弹自唱。一个人,天天做当小学老师时千百遍练过的广播操,自己在家里喊“一二三四”,“人家听不见,也不会笑话我”。唯一的“社会交往”,大概就是菜场边小区,与3名退休后独居女老师偶尔打打麻将。
最近,上海天气阴冷,腿脚越发不便的程建老人几乎不出门了。听听评弹,看看电视,热两顿“回锅饭菜”……
床头的两个大盒子,装的是老程的几百盘评弹磁带。两三盒一捆仔细扎好,还标注有评弹曲目和演奏者等信息。这就是老程最大的娱乐。
网络世界,本可足不出户,尽享外界精彩,但对许多空巢老人,却是“咫尺天涯”。老程家也有电脑,侄女淘汰下来的。他学过上网,会玩一点电脑游戏——“但是不太感兴趣”。现在,电脑用来放评弹。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