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繁平说,家乐福的合同返点数几乎每年都要涨两个点。合同以外,平日里卖场又会收取堆头费、海报费、促销服务费、促销员管理费等等,这又占到了销售额的十个点左右。
刘繁平:“我们两年多时间,一共销售三百万,给他交的费用有90多万,差不多100万,费用占到销售收入30%多,我们的毛利只有30%多。那就是赔钱,所以我们就没法做了。”
面对高额的进场费,那些本小利薄的经销商如何能维持下去?而正在超市里摆着的商品,它们的价格又怎么可能降得下来?为了进一步了解进场费的情况,央视记者以经销商的身份对几家超市进行了暗访。
在物美超市的总部,一位采购人员告诉记者,要想进入卖场,门槛很高。
物美采购人员:“现在美廉美和物美合并之后是两边开户,一边四十万。现在是做美廉美就要做物美。比如一件新产品,在一边开户是四万,两边同时开户是八万。”
记者问:“那返点呢?”
物美采购人员:“费比一般在百分之十八到十五之间。”
记者了解到,超市不仅要收取高额的进场费和高比例的返点费,而且还对经销商规定了销售任务。在这里等待谈判的供货商告诉记者,卖场规定的任务即便完不成,也依然要按销售任务的数额来交费用。
物美供货商:“我们家任务一千多万。”
记者:“一千多万?那要完不成怎么办?”
物美供货商:“按合同费用的百分之十,你就得交一百万。人家不管你卖了卖不了,你不交明年你就签不了啦。”
随后记者又以又以供货商身份来到了位于北京的家乐福北区采购部,在这里,记者与一位经销熟食的供货商聊了起来,她告诉记者,这里的合同返点很高,而且每年都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供货商:“这边的返点是十五六个点,还有其他好多费用呢,今天扣这个,明天扣那个。年年递增,唉,逼死人了。”
这位供货商还说,由于返点数和费用增加得太快,他们根本来不及消化,只能把产品的价格加高,以保持自己微薄的毛利。
供货商:“我们去年返点曾经涨了八个点。”
记者:“那还能做么?”
供货商:“你把价格定高了呗”。
记者:“那老百姓不买呢?”
供货商:“那没办法 现在就这样。所以现在物价推得这么高呢。”
北京如此,其他城市又怎么样呢?记者以经销商的身份来到人人乐卖场在深圳的总部,一个采购带着我们在一间谈判室里坐了下来,向我们介绍了进入深圳人人乐超市每年需要缴纳的费用。
人人乐超市采购人员:“开户费,再加上信息分享费,加一起,三万块钱一年全店。深圳区有25家店。然后第二个就是节庆费。是按五百块钱每节每店收的,共八个节。然后还有一个是固定扣点,十个点。按照你的销售额,十个点。然后下面一个是条码费,八千块钱一个产品在所有店。”
这位采购人员介绍的这些费用,只是合同内的费用,还不包括平时的海报和促销服务费。记者粗粗算了一下,一个产品进驻深圳的人人乐超市,还没销售产品,就要交3万元的开户费加信息费,12万的节庆费,还有每个产品八千元的条码费,这已经达到了近16万元,销售产品之后,还要交给卖场占销售额10%的扣点。采购人员也说,如果达不到非常高的销售额,供货商连卖场的费用都支付不起。
人人乐超市采购人员:“最后算出来销售额,每年要在两百万以上,你才是有钱赚的。”
许多供应商告诉我们,面对如此高昂的进场费,他们没有利润空间进行消化,只能转移到商品价格上。
记者在北京锦绣大地批发市场,对六种干果的价格进行了调查,发现每100克杏仁4.8元,腰果7元, 开口松子7.2元,生核桃仁6.6元,葡萄干1.2元,开心果6.6元。在,而在北京的一家物美大卖场,发现同类产品的价格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每100g杏仁变成了15.9元,腰果变成14.2元,开口松子变成25.8元,生核桃仁变成19元,葡萄干变成3.29元,开心果变成17元。六种产品平均下来,超市价格是批发市场价格的2.85倍。
中国商业联合会零供调节平台副主任姚文华告诉记者,他们在行业中进行了测评,有的超市的费用达到了40%到45%的收费。也就是说某种产品的进价,超市要加价40%,加在卖给消费者的商品里头。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相比较超市,百货商场的进场费还要高。首都经贸大学营销系主任陈立平分析说:“百货业通常返点在30%到40%来作什么?作为引厂进店生产商向零售商所提供的一种费用,这是百货业一个主要的利润来源。”
专家们告诉记者,我国的百货商场大多是采取联营、“引厂进店”的经营方式,通过招揽品牌商进驻商场,零售企业会收取一个占销售额一定比例的费用。由于商场的返点率很高,品牌商会把高达百分之三四十的合同费用作为成本加到商品的价格里。
首都经贸大学营销系主任陈立平:“进场费必然要推动价格的上升,而且谁去买单,消费者去买单。现在我们看到国内一些品牌在北京市场上看,它的一些衬衫成本就是几十块钱,经常反应在零售价格人民币上千块钱。”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王耀也表示:“一件服装的成本加价率从2.3倍可以到12倍。零售商收他的越高,加价就越高。”
进场费导致中国制造国内比国外贵
无论是高额的过路过桥费、公路上肆无忌惮的乱罚款,还是巨额的进场费,这些物流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最终都变成了物价的一部分,像是一块块砖头,压得消费者直不起腰。那么这种超市收取进场费的现象,真的是合理的吗?专家告诉记者,从目前全球主要的消费市场来看,收取进场费,几乎是中国独有的商业零售模式,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式“商业怪胎”。
许多专家也告诉记者,发达国家现代零售业的利润,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自身经营,赚取产品的购销差价。对供货商收取的促销服务费用占利润的比例很低,一般都不到百分之十。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王耀说:“从利润来源来说,国外超市90%以上的利润都从经营来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也表示:“国外超市的利润最主要是进销差价”。而首都经贸大学营销系主任陈立平告诉记者:“通过商品周转的方式去盈利,这是世界零售商主要利润来源。”
这种靠赚取差价盈利的模式,核心是优化供应链,发挥了零售业本身的优势,通过大规模采购,引入价格更低廉的商品,在低价的基础上再加价销售,赚取差价。由于是零售商直接从产地自己采购的商品,这样商品就省去了代理和进店费用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