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过多起“山寨洋文凭”案的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饶明党说,犯罪嫌疑人设立教育咨询类公司,以公司名义招聘员工,公司之间通常会分段负责招生、培训、论文答辩、颁发学位、学历认证各个环节,“一条龙”的运作模式明显。
余某与另外两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分工负责,收入分成。学员通过答辩后,由他颁发“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学位证书。余某说:“在学员收费中,负责招生的拿40%,交给国外学校20%左右,请老师上课占20%多,我们公司能拿20%。”
“招生是利润最丰厚的环节”,余某说,在北京,许多公司办公地点选在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校内或附近,或者租赁教室、聘请校内老师,就是为了骗学员报名。
除了“傍名校”,还在“洋文凭”校名上花尽心思。有的编造一些“极具吸引力”的国外大学名称,如美国内申大学、美国理工大学等;也有的用亚伯拉罕·林肯大学等与美国一些名校相似的名称误导学员。
做山寨官网迷惑人
制作“山寨版”教育部
门网站是迷惑人的另一个惯用手段。“洋文凭”造假公司先在互联网上模仿高校网站制作一个“山寨”网站,然后到处发布学校简章及招生宣传信息,之后再仿制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网站,进而对自己颁发的学历证书进行“认证”。
余某透露,在北京,从事“山寨洋文凭”业务的公司有100多家。在国内,负责产业链中培训内容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几大城市,而负责招生的公司则遍及全国各地。他估计,这个产业的从业人员至少有几万人。
“我的公司从注册开始,一直没有相关部门上门过问业务。”余某说,监管的缺失,导致各种“教育咨询公司”批量生产“山寨洋文凭”。
>>现状
持假文凭惩罚不严
海淀区检察院的办案人员告诉记者,今年1月至5月,该院受理7起类似案件。涉案的339名受害人中,八成是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的高管人员,甚至还包括杜邦中国集团公司等知名企业的高管。
“民营企业老板一般学历较低,希望能学点东西”,余某说,但他们没有时间或者不想长期学习,这样就为宣称“短期内能迅速获得学历”的“山寨洋文凭”诈骗提供了市场。
有关人士说,国内一些花钱买假文凭者即使被曝光,也经常不受到严厉惩罚,“这在社会诚信体系健全的国家是不可想象的”。饶明党等人表示,目前国内教育培训市场亟待规范。教育、公安、工商等部门应对各地教育培训市场专项调查,对违规与境外合作的机构专项整治。姑息造假者,等于丧失政府监管的公信力。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