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传媒三驾马车” 业务各有侧重
光线传媒上市之后,舆论将它和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并称为“中国影视传媒三驾马车”。更有媒体将焦点放在华谊兄弟的王中军和光线传媒的王长田两个人身上,不断将二人做着对比。三家影视传媒机构,有着怎样各自的盈利模式?
采访中,沈哲彦告诉记者,光线传媒是集传媒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企业,借助其娱乐传媒的背景,拥有与内地、港台、日韩等地艺人众多的合作机会,加上其独创的娱乐内容工业化流水线作业系统,使其获得迅速发展;而华谊兄弟在电影方面业绩骄人,被称为“电影第一股”,其主要的优势在于实现了从编剧、导演、制作到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等完整的生产体系;华策影视则通过自制剧、合拍剧、外购剧三大业务并举、制作与销售并举、国内与海外两个市场并举,实现了电视剧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为“电视剧第一股”。
长期以来,光线传媒主营业务为电视节目和影视剧的投资制作和发行,电视栏目、演艺活动和影视剧是公司的三大传媒内容产品,三大业务在2010年的收入比重分别为57%、10.81%、32.19%。光线传媒上市首日出现了大幅超募的情况,王长田此前对媒体表示,光线传媒将把超募资金用于电影项目和电子商务公司,但是不会投资影院。之前,光线传媒的招股说明书中提到,募集资金投向主要是电视剧购买,对此王长田坦承,目前光线传媒已建立起142个频道的联供网,每天提供6个小时黄金时段的电视内容。“我现在要做的就是买下电视剧,然后送给电视台,我们只拿其中40%的广告收入。”
很多人拿光线传媒和华谊兄弟相比,而此次上市,光线传媒是否会对华谊兄弟形成对面冲击?对此沈哲彦有着不同的看法:“光线传媒的业务范围覆盖较广,不仅包括电影、电视剧业务,还包括大型活动业务、艺人经纪业务、新媒体业务等,其主要以娱乐内容工业化流水线作业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各个环节能够互补。”同时,沈哲彦认为,“华谊兄弟主要以生产电影产品为主,并且拥有一条从产品制作到推广发行的完整生产体系,因此,两者虽然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却并非是对面性冲击,两者都有独特的推广渠道和营销手段。”但沈哲彦也表示,光线传媒的经营风险也存在于上述业务模式中,虽然各环节充分互补,而一旦某个环节出现较大问题,其他环节必然会受到波及。
未来存在风险 资本角逐还看实力
对于光线传媒的上市,多数人认为是中国电视传媒“制播分离”的胜利。有业内人士表示,光线传媒不仅仅得益于此,还在于创造了一种有别于其他传媒公司的赢利模式——不直接卖节目,而是以节目换广告时间。这种盈利模式目前普遍被投资者看好,但也有机构对光线传媒的未来表示担心。有分析者认为,在目前制播分离、民营企业不能涉足传媒平台的既定政策下,光线传媒同样是戴着镣铐跳舞,而且地方市场增长空间有限,不可小觑开放市场中直接竞争对手的潜在威胁。
对于目前光线传媒的股价观察,沈哲彦认为投资者预期较好,短期内遭遇强烈资本市场波动的可能性不大。当谈及光线传媒未来应如何发展,沈哲彦表示,“光线的传媒娱乐工业化发展模式是其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传媒企业不能仅局限于生产优质的文化产品,而且需要具有很强的产品推广能力。”
影评人张江艺明确提出,影视传媒企业需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上市不是目的,上市是要获得一个更高的平台,是要通过上市,进一步锻造自身的内功,比如财务、管理、投资方向等等。对此,沈哲彦表示赞同:“影视传媒业应当适应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实现产品生产、销售、推广的完整产业链模式。”
张江艺进一步强调:“上市之后,利益的最大化必然是股东所追求的,这些娱乐传媒企业如何能持续获得股东的支持,必须挺拔其主业,必须在内容生产、渠道传播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因为股东是很容易用‘买’与‘卖’来表达他们的意见的。”但同时,他也表示,从国外娱乐传媒企业曾经走过的路来看,我国的影视传媒企业正处在一个发展上升期。这个过程会很艰辛,也会有曲折甚至反复。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