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卡卖吗?高价收。”走过高楼林立、金融机构云集的北京金融街,几乎每个人都听过类似的低声询问。在许多人眼中,散布在百盛购物中心向北数百米范围内的这群衣着低调、表情神秘的黄牛党,堪称金融街上一道独特的景观。而在一些其他城市的繁华地段,此类场景同样屡见不鲜。
在互联网上,黄牛们的身影同样活跃。在百度搜索“回收购物卡”,相关网页多达191万个。这些所谓的预付卡回收公司不但有自己的主页,列出固定办公地点和详细联系方式,还大多挂出类似的广告语:“可当面在取款机取款,或ATM机转账,或陪同把钱存入银行,也可支付宝交易,可先付款后取卡,绝对100%保证您的资金安全。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大中型企业长期合作者,是最理想的选择。”
金融街上一位黄牛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最近行情好,每天收几十万的卡没啥问题。别看我们是站马路的,不比你们办公室白领挣得少。”
而在逢年过节时,黄牛的生意则更为火爆。“要是手气比较顺,国庆放假干一个星期顶平时三四个月。”该黄牛说。
预付卡行业的“繁荣”,在北京金融街街头,可以找到最佳例证。
何为预付卡?按发卡人不同,预付卡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营发卡机构发行,可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机构使用的多用途预付卡;另一类是商业企业发行,只在本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商业企业购买商品、服务的单用途预付卡。
经过多年发展,预付卡发卡规模急速扩张。商务部于2011 年初对部分地区300多家商业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预付卡销售规模为14203.33亿元,预付卡消费规模达到10399.58 亿元。
但与此同时,由于在洗钱、套现、偷逃税款以及行贿受贿等灰色事件中屡屡扮演负面角色,商业预付卡长期以来也饱受诟病。
“查了整整三天,而且特别仔细,连违规的卡号、金额都点明,我们自己都没有他们查得清楚。”谈起央行某地方分行近日进行的现场检查,一位预付卡企业人士语气中透出几分疲惫。
自9月中旬起,全国多个省份的多用途预付卡企业相继收到央行通知,接受2-3天的现场检查。检查内容涉及外资介入情况、备付金存管、购卡实名制、非现金购卡制等。
一位业内人士将此番检查视为监管机构对预付卡领域“一整套连环拳中极有分量的一拳”,“很多和预付卡业务相关的人从前都是闷声发大财,以后的日子肯定不会这么好过了。”
正如该人士所言,在正常的商业链条之外,一条另类的预付卡产业链已然形成并愈发壮大。在这个灰色的利益链条上,发卡机构、签约商户、消费者、黄牛党可谓各得其利,都能分一杯羹。
黄牛遍地
黄牛党,是预付卡利益链条中不可缺失的一环,他们就像千万条灵动的触角,活跃在这条生态链的末端。
记者调查得知,根据购物卡面值和使用范围的不同,黄牛回收价格略有差异。单用途预付卡的回收价一般在卡面价值的八五折至九折之间,而多用途预付卡根据使用范围的广度,价格大约为九折至九四折不等。倘若卡量较大,回收价甚至可以达到九五折以上。
当记者表示手头有价值十几万元的资和信商通卡打算出售时,引来了多名黄牛的热情询问。几番商量后,数名黄牛开出了九六折的高价,并表示可以当场交易。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