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
企业借文化之名圈地牟利
“文化产业项目我全赔了也无所谓,反正地拿到手了;地现在都不批了,借文化产业我还能最便宜地拿到地,以后地的增值,都能让我赚够。”一位投资打造文化产业园区的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于是,众多的投机分子,借文化的名义,开始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资料显示,当下中国已经立项通过审批的影视基地有110余家,除此还有很多在建的项目和计划建设的项目。而新建影视基地中,95%的项目投资过亿元。
与其相对应的是盈利难的现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影视基地能实现盈利的并不多,80%处于亏损,15%处于温饱,只有5%的影视基地可以实现盈利。
不仅是影视基地据中国主题景点国际峰会2006年披露,20年间建设的2500多个主题公园70%亏损、盈利的不过10%,被套牢的巨资达1500亿元。
如此亏损,为何还屡建不止?有关专家表示,很多地方将“文化”二字作为吸引开发商进入的动力,主要在于项目带有公共利益性,土地价格非常便宜,配套费用低,手续简单,开发成本相对较小。而有些企业为了避免楼市调控影响,通过申请投建文化产业项目来曲线拿地。
正如陈少峰所说,“现在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基本上都是地产集聚。”
他提出,地方政府应该将文化园和文化产业园区分开对待。因为文化园、主题公园是以交流为主,并不是高密度的产业集聚,产值也相对较低。因此,它们并不需要多大的占地面积,减少审批其的占地面积,也可以减少投机行为,使其发展不再以数量为主。而文化产业集聚园,则应以企业为主,所以地方政府不仅仅是提供政策或资金支持,而是应该注重培养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育龙头企业。
陈少峰还建议,集聚区不应该只有相关产业,而是应该具有全产业链,这样才真正能把文化产业做好。
范周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只是看数量、看规模,而是真正能让文化产业带来效益。
范周表示,苏锡常地区,直径不超过100多公里,但高度密布了4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园区。虽然政策使相关产业高密度形成集聚是件好事,但是仅靠政策、资金、密度是不能发展动漫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应由目前的重“量”转变到重“质”上来。
数据显示,我国动漫产业年产量达22万分钟,但只占到世界总产值的0.68%;相比较,日本却以年产10万分钟的产量,占到世界动漫总产值的68%。90分钟的动漫电影《功夫熊猫2》相当于我国3万分钟的动漫作品带来的产值。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