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店主林文姬:
“回去买均价一万的楼房没问题”
“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坐在收银台前收银”
傍晚时分,林文姬端坐在自己的店里,看着店里人来人往。她是通州云景东路一家沙县小吃店的主人,和部分门面狭小的沙县小吃店不同,林文姬的沙县小吃不仅拥有40平方米的店面,还有明黄色店面招牌、统一菜单以及开放式厨房。
这种“洋快餐”化的管理模式让林文姬的沙县小吃在一片小吃店中“鹤立鸡群”,也招揽了大批顾客。林文姬的沙县小吃店早就脱离了沙县惯常的夫妻店经营模式,目前她店里聘用了两位员工,丈夫则负责原材料的采购,而她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坐在收银台前收银。
从起早贪黑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林文姬有了大把的闲暇时间,“我们沙县现在正在举办小吃节,有三百多种小吃”,她对着店内一对前来就餐的老年夫妻说道,她甚至会和店内的客人谈论沙县的上市消息,“听说沙县小吃要上市了,应该是 小吃办 在操作,具体什么情况不是很清楚”。“我们福建人都喜欢出来闯荡,做小吃、木材、瓷器的都有”,她喜欢向顾客传播家乡的一切消息,时而露出爽朗的笑容。
和沙县许多的小吃业主一样,林文姬和丈夫经营沙县小吃也是受到亲戚朋友的带动,“我丈夫的弟弟很早就出来做小吃了,每年的收入都不错”,这引发了林文姬和丈夫做小吃的念想,而丈夫的弟弟则被弟媳一家带出来,也做小吃。
正是这种亲戚朋友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使得沙县小吃业主们尽管相隔数千里,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即使林文姬和丈夫很多年都没回过家乡,却对来自家乡的沙县小吃办的每个举动都一清二楚。
“凡是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
身为沙县小吃大军中的一员,林文姬和丈夫的足迹遍布厦门、广州和北京,而他们的轨迹也几乎是沙县在全国市场发展轨迹的缩影 先是福建省内,接着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最后才是北方市场,现在的沙县小吃遍布海内外每个角落,“凡是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
每个沙县小吃业主都有自己的辛酸史,林文姬和丈夫最初在广州经营小吃店,每天都起早贪黑,“广州人习惯吃夜宵,我们的店都是24小时营业,睡觉都得轮着来”,如今,苦尽甘来的林文姬每天只需要坐在收银台前,就有不菲的入账。对于店内的流水,她莞尔一笑,“我们不习惯谈这些”,但她同时表示,如果要回家乡买均价一万的楼房也不是问题,“只是我们家自己就有三层的小楼,没有买房的必要。”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