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被业界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电商价格战上演,京东、天猫、苏宁易购、当当、亚马逊等国内大型电商平台悉数卷入,“击穿全网底价”、“0利润”、“消费299返618”等令消费者心动的口号充斥于各种广告媒介。《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中却发现,低价并不意味着实惠,包括消费者在内,电商企业自身和员工、生产厂商、代理商的整个供应链利益各方均受到不利影响,并对线下实体店形成巨大冲击。
电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从今年4月开始,以苏宁易购为代表,率先在行业内掀起价格风暴,以“击穿全网底价”的力度取得了瞩目的销售结果。国美、当当、亚马逊、京东等相继参战,“天天低价”已成为各电商企业共同的招牌。在京东、卓越、当当相继开放第三方平台之后,天猫电器商城频频抛出亿元补贴商家进行促销,活动时间也由5月持续到8月,被业界视为是大手笔阻击京东商城。由京东商城店庆引发的电商“6月效应”、腾讯的加入使得这场价格战进一步升级。
各电商企业本不愿牺牲利润搞降价促销,将自身核心价值沦为单纯低价。然而忠诚度低、谁价低买谁的网购消费特点,促使电商企业使出“以低价换取市场份额,死拼到‘垄断’获取定价权”的策略。
然而,这场价格战的效果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电商企业及其员工自身利益受损严重。“资金链断了”、“巨额亏损”、“裁员”等,已成为近来业界频频形容电商的词语。
随着电商企业的发展壮大,一些电商企业为了与厂商建立长远合作关系,选择纳入厂商的价格体系之内,为了低价吸引消费者只得自掏腰包,例如京东商城在与实体店售价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返还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京券”吸引消费者。而1号店等几家新兴电商平台更是被传以低于进价的价格进行销售,以试图扩大市场份额。
面对低价吸引来的巨大订单,加班加点已成为电商员工的家常便饭,一些员工直言“在天黑前下班已成为一种奢望”。一些电商企业为了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给员工施加不切实际的任务,完不成就大幅降薪。近日,某知名茶品电商几近全员减薪的做法引发员工不满,进行激烈抗议。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