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企业是雾霾天气直接责任者之一,但这并非因油企质量不达标,而是中国标准不够,标准不提高设备改造就上不去。”中石化董事长的这番话无疑在暗示,提升汽油品质,成为治理雾霾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在已发布第四阶段车用汽油标准的基础上,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尽快发布第四阶段车用柴油标准,过渡期至2014年底。
油企表态提升油品质量固然是可喜的,然而由此增加的成本是否应该通过涨价来抵消呢?如果不涨价,油企不乐意;如果涨价,那百姓吃不消,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无疑道出了市场的心声。据测算,如果按照有关的汽柴油的标准,并向终端销售环节转移,每升油价可能上涨0.5元以上。
目前,我国多个城市已经进行油品质量升级,有的油价随之上涨,有的尚未涨价。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对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桶油”来说,是有能力进行消化的。炼油亏损是事实,但不是事实的全部。这些大型石油企业的勘探开采等业务板块等盈利,相当可观,总是拿炼油亏损说事儿,实际上太过片面。三巨头专享高额的垄断利润,动不动哭穷喊亏,就更显得牵强和无理。
近七年来,一路伴随油企的喊亏,国内油价一路上涨。成品油价格上调的直接效应,就是让消费者支付更高额的成本,来实现油企炼油亏损的市场分担。而此次借着治理雾霾的契机,石油企业纷纷提出要改造炼化设备,这无疑就涉及到增加成本,以及如何分摊这些成本。
从海外的情况来看,日本的大气法规定,环保标准优先于产品标准,环境大臣确定有害物质指标,经济产业大臣只能在此基础上提升工业质量标准;在美国,环保署有权规定油品质量,达不到标准的油企不予登记,油品不能在市场上销售;在欧洲,同级别的燃油标准往往要提前汽车排放标准半年至一年左右实施。而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对于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自己的盈利指标。
油品价格不能想涨就涨,必须接受外部监督,将账本摊出来,增加了多少成本,哪些部分由消费者承担,要讲清楚,必要时启动听证会等程序,以增加其透明度。油企本是国企,其不但要承担企业所应有的经济责任,还要负担诸多的社会责任。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