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户外”转型
进军户外市场能否成为国内体育品牌的一次转机?
上述经销商对记者说,对于初期进入户外市场的企业来说,如果是大众化市场路线,即泛户外的概念,先期还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品牌推广和渠道建设。这样一年下来起码要投入3000万元,第二年还得对渠道和品牌进行支持,这当中的资金需求很大,若第二年不追加投入就会前功尽弃。没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是不可能随便玩的。
他举例说,晋江一家鞋企去年推出户外运动品牌,先期的招商很成功,渠道在全国20多个省市瞬间铺开,但是今年由于资金亏缺,导致货品开发无法跟进,代理商无货可卖,企业陷入困境。
一位行业人士对记者说,就目前而言,无论从市场的认知程度,还是产品本身来看,他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他对记者说,从李宁探索的商品种类来看,有冲锋衣、外套、羽绒服、抓绒服、衬衫、T恤、下装、鞋靴、背包、配件等十大类,但产品数量偏少,而且从产品的款式和介绍来看,都没有摆脱体育用品的影子。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安踏身上,其户外产品更像是从体育用品的货架上直接选取的。
“目前国内的体育品牌只有户外系列,没有户外品牌,对于户外用品还只是处于尝试阶段。”这位人士对记者称,现在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在装备选择上更加理性,肤浅的宣传、同质化的商品,很难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此外,国内大部分体育品牌本身对未来的运营规划尚未明朗,并且户外行业具有独特的行业属性,习惯了传统运作模式的体育品牌无法一下子驾轻就熟。
“户外也不是运动品牌的突破点。”国金证券张斌(微博)对记者说,户外市场还是相对狭窄,也就几百个亿的规模,这么小众的市场决定了它的前景和规模【创业网Cye.com.cn】。
“如果都冲进这个行业,那么它也将成为下一个体育用品行业。”长期研究体育用品的上海致远投资一位分析师对记者说,但目前,国内体育用品企业都想分羹户外市场,新进入者越来越多,这个趋势有点像几年前的童装,现在已经初显泡沫之势,如果再泛滥下去,户外市场的好日子马上就会结束,成为下一个体育用品。
不过,评论人士马岗对记者说,体育用品和户外用品发展路径类似,各有各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私家车的普及,户外用品行业还是有一定的前景。但目前,国内的户外产品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国家标准缺失以及专业人才缺乏也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