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位海关人士介绍,我国对进口小罐成品奶粉征收10%关税,加上海关检测费两项大约占到“洋奶粉”原售价的30%。而在国内洋奶粉的售价,却可以是在欧美售价的2到4倍。
中国的奶业负面新闻不断,从阜阳奶粉事件,到三聚氰胺,再到黄曲霉素事件,让国内奶粉品牌的形象跌落到极点,而外资品牌的占有率则节节高升。
一则AC尼尔森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奶粉市场销售额为385.18亿元。上述5家“洋品牌”约占46.4%的份额。“在高端市场,洋品牌的占有率从原来的超过50%,已经上升到现在的接近100%。”陈瑜解释。因为市场占有率高,洋品牌不愁卖不出去,于是不断加价。“但是这种行为对政府力争重组国内奶粉产业的想法形成冲击,毕竟,你这里在整合,那里却趁火打劫,整合没法开展。”
从今年开始,国家对洋奶粉的进口势头早已开始了遏制。5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提高了进口的“准入”门槛,对出口国家或地区的官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估,目前只有31个国家或地区乳品允许进口;另外,严格进行口岸检验,对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实施“批批”检验。
根据6月16日公布的《意见》,奶粉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五不准”:不准委托加工,不准贴牌生产,不准分装生产,不准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准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这条原则等于将外资杂牌奶粉和假洋奶粉杜绝在市场之外。
推动行业整合
在中国奶业市场发展中,对奶粉尤其是外资奶粉的涨价进行反垄断调查尚属第一次。个中缘由,除了因为目前洋奶粉在国内价格太高,甚至远远高出欧美市场数倍以外,业内人士认为,此举还和政府前一阶段推出政策力促国内奶粉产业整合有关。和外资品牌相比,国内奶粉处于明显劣势,在产业大规模整合的关键时刻,需要尽量降低外资品牌“趁火打劫”。
6月18日,工信部消费品司司长王黎明在全国食品安全周工信部主题日活动上公开表示,鼓励婴幼儿奶粉企业兼并重组。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127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其中黑龙江地区41家,陕西19家,总年产量在60万吨左右。王黎明表示,希望业内前十位的中国婴幼儿配方生产企业能够主动跟业内其他企业联姻。
工信部表示,对实行GMP改造、主动进行兼并重组的企业,正在研究制定包括技术改造、税收、资金、并购贷款等支持政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营养与安全专家陈君石认为,美国的奶粉市场规模比我国大,但是只有国外4家企业。对于国内奶粉行业来说,要想重树消费者信心,鼓励支持婴幼儿奶粉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是一项治本措施。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和婴幼儿配方乳粉专题会议明确要求工信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推动实施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有行业人士认为,政府明确提出鼓励行业兼并收购,是希望2 年内让10 大国产奶粉品牌份额提升至70%。
但是乳业专家王丁棉则有不同看法。“法国很小,但是有700多家企业。你说我们国家的是少还是多呢?”王丁棉认为,越大的企业管理不好就越容易出事情,造成的伤害也越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