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方面,油源也是问题。山东石油化工协会的相关人士告诉笔者:“民营炼厂油品升级难还有其油源的问题。现在民营炼厂的原油主要依赖是‘两桶油’配给,这些配给不仅量少,油质也较差,提炼成本高。这导致炼厂不得不从国外高价进口燃料油,燃料油不仅进价高于原油,加工成本要比直接加工原油的成本每吨高出1000元以上。”提炼成本高,再加上装置更新换代,炼厂吃不消是很正常的。
“如果油源有保障,我相信至少一半的企业能够保障完成油品升级。”上述人士表示。
在部分民营炼厂萌生退意之时,“两桶油”却开始急速布局。自3月以来,中海油、中国中化、中国化工集团、中信集团等,均派员奔赴山东、江苏等地,了解这些地区的地炼企业实际生存状况、资金实力等,以便随时展开收购动作。
4月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副总工程师张福琴在中国石油商贸大会上表示,为满足今后国内成品油消费增长的需求,中石油集团将再投资建设18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使集团总的原油加工能力达到600万桶/天。该炼油能力与今年年初我国原油进口总量612万桶/天相当。
从“特事特办”到建立机制
消息称4家地炼企业,东明石化、中化弘润、海化集团等企业或获批分享2014年的原油进口配额。
显然,无论是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还是油品升级,最终都离不开上游进口权开放的问题。
“最近两大油企的高层都参与了关于开放上游的讨论,应该在年内会有一个具体的方案。”中石油海外开发公司相关人士告诉笔者。
有消息称,有关部门在酝酿方案的同时,近日还将批准4家地炼企业2014年的原油进口配额,东明石化、中化弘润、海化集团等企业可能分享配额。
今年以来数家企业在争取进口配额方面有所斩获,但仍处于“一事一办”、“特事特办”的阶段,至今未见一个“明码标价”的机制来规定究竟什么企业可以拥有进口权,什么企业不行。
对此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表示:“这个机制其实就是一个门槛。因为我们国家即使是放开进口权,希望拥有一定炼油能力,有刚性需求的炼厂能够拿到油,而不希望这些油被用于投机。所以这个准入机制非常重要。”
能源局近日下发的征求意见文件中,对于申请新增进口原油的地炼企业设定资质条件。基本“门槛”是一次加工能力不低于500万吨/年。
近日,另一家民营企业新奥集团则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允许其在浙江舟山建立首座民营LNG接收站。据了解,东莞九丰近期也成功直接从马来西亚进口了两船LNG,这实际上已经打破了“三桶油”对LNG进口的垄断。
打破进口垄断如果从LNG开始,那么是否离原油进口已经不远了,接受笔者采访的多位人士都认为,随着三中全会的召开,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以开放上游为突破点的路线已经越来越清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