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零部件的价格加起来可以购买两辆新车,利润可想而之。
经销商赵先生:零配件是他供应的,他垄断掉的,他给经销商毛利15点,大部分被他们拿走了,他们都有30%以上的毛利,平均,总代理商、外资都有30%的毛利。
在我国,国外车企不允许自己汽车的零部件,流通到中国的各大汽配城,只允许在4S店进行更换。单一销售渠道,最终导致了进口车零部件价格的走高。那么这种优势地位究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成律师事务所魏士廪律师:现在市场都是只有一家做总经销代理,有一家总经销代理,实际就控制了销售渠道,对下游的经销商管理有非常大的控制能力。
魏士廪所提到的《品牌管理办法》,是我国于2005年出台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其中第六条规定,同一汽车品牌的网络规划一般由一家境内企业制定和实施。境外汽车生产企业在境内销售汽车,须授权境内企业或按国家有关规定在境内设立企业作为其汽车总经销商,制定和实施网络规划。业内人士认为,正是这个规定让进口车生产商轻易获得了垄断中国市场并任意抬高零配件价格的权力。
陈递红:2005年出台的那个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导致了很多的汽车消费者,不能够享受到国际上的一些汽车消费者平等的消费权益。
作为曾经参加关贸总协定和WTO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前国家外贸部部长助理徐秉金,今年已经74岁高龄了,这些年他一直在关注进口汽车暴利的问题,为此他走访了大量经销商,搜集了国外大型跨国企业在中国强势营销的事实,他痛心地发现,问题不单单在销售环节存在隐性垄断,零部件供应和售后维修、保养方面同样如此,而这些问题的总根源就在于国外的制造厂商通过他们在中国设立的总代理公司,控制了几乎所有的核心环节。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徐秉金:这个品牌管理办法,最惨的问题就是我们失去了市场的控制权和话语权。
根据《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第六条,进口车生产商通过设立一家品牌总代理商,然后再与各个城市的汽车销售商合作,由于代理商只有一家,别无分店,各个销售商在代理商面前就显得很弱势,在这个没有任何自主话语权的进口车市场,最终导致中国消费者每年都要花出大量的冤枉钱。然而更让徐秉金痛心的是在一次进口汽车流通领域的座谈会上,国外厂商并不承认自己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强势营销,而是拿着《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当令箭,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
徐秉金:他说《办法》你们定的,我们当然执行了。你说他能不偷着乐吗,你拱手让给人家的,而且让了这么多年了。
畸高的价格让中国成为了跨国公司的“聚宝盆”,甚至“救命稻草”。以路虎揽胜为例,这家5年前濒临破产、被印度塔塔以23亿美元收购的英国豪华车品牌,却在中国市场实现惊天大逆转。
彭博社新闻主播:塔塔集团绝对是今天市场最大的赢家,利润增长随早被业内人士看好,但增长幅度还是让人吃了一惊,比预计的高出许多,而这都得益于他们的捷豹路虎业务,而绝不是他们国内市场的贡献,他们国内市场的利润甚至还下滑了29%。他们任务中国市场仍是捷豹路虎公司前行的福地。
2012年,捷豹路虎的利润高达15亿英镑,相当于24.2亿美元,超过了2008年被收购的总价。
捷豹路虎首席执行官施伟德: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块很有吸引力的市场领地。
国外车企在中国市场享有绝对控制和垄断权,却让中国消费者在维修上多付了不少冤枉钱。而在其它一些国家,情况则大相径庭。2002年10月欧盟在汽车销售领域的《新版汽车行业限制竞争免责法规》出台,该法规于2003年10月正式实施。其中,最让消费者受益的就是重新定义了“原厂配件”这个概念。
在这个条例的规定下,汽车修理不再和汽车销售捆绑在一起,汽车制造商甚至还被要求提供全套的技术信息、工具、设备以及培训给非自己授权的独立的汽车修理店。消费者既可以去经销商那里也可以去独立修理店修车,由于竞争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维修成本。
就在欧盟消费者享受了将近10年如此优厚的售后待遇之后,2010年欧洲新规面临到期,要重新修改。此时,一些汽车制造商想给欧盟施压,从而夺回售后服务这块领地。
然而对于享受了将近十年自由维修政策的英国消费者来说,新规一旦向制造厂商倾斜,他们首先面临的将是维修成本的飙升,这自然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事情。
英国消费者carol:我认为我们现在拥有的(汽车维修的)自由选择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去保护这种消费自由权,如果这种选择权被剥夺,我会非常气愤的。
2008年,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作为耐用消费品的汽车产业也步入了销售寒冬,欧洲汽车企业想尽办法扭转局面。新政的出台,一边关系到欧洲汽车工业的发展,一边是普通消费者及独立维修商的利益。欧盟会如何抉择呢?
英国BBC记者:目前,就这件事情(如何发展),欧盟还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是也有消息说欧盟想要维持目前对于独立汽车维修店的保护,如果有可能的话,甚至对目前的保护状况加以改善。但是也有些人认为,欧盟根本就不该做这样的决定。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欧盟在2010年新颁布的机动车服务业新规中,并没有在售后环节对厂商倾斜,而是继续维护了汽车维修业的竞争。
在这份英国政府对欧盟新规的解释中这样写到:独立维修店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权,通过给汽车制造商施压的方式使得汽车维修具有竞争性,从而保证价格合理。
一次小小的追尾事故,就要花10万元修车,这可能是路虎揽胜的车主没有想到的事情,而一辆奥迪Q7零部件的价格总和竟然超过整车的价格,这也大大出乎人们意料。进口汽车制造商凭借垄断为中国消费者布了一个大大的陷阱,而4S店又成为众矢之的。为什么4S店的价格如此之高呢?
进口车的暴利不仅仅是体现在国内外巨额差价上,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指定维修4S店畸形的维修费用。很多损坏的零部件,4S店是只换不修,超高的工时费也让人咋舌。那么经销商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二、总代理商高度垄断规定严苛 业内人士称管理办法造成垄断
汽车经销商赵先生:因为销售没有毛利或者没有太多的毛利,他只能靠售后。
汽车经销商王先生:所有的4s店还是压力很大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维修再没有利润,那你不是让他喝西北风去吗?
一提到后期维修费用贵,经销商们也都是满腹抱怨。
汽车经销商王先生:建店就得花七八千万。投入产出比,它没有这个利润点,它怎么能背回来啊,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出现在机制和模式上,并不是出在了它价格本身。
他们同样把矛头指向了2005年出台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在他们看来,正是这一政策赋予了进口车商也就是总代理商绝对的“特权”,让他们的生意并不好做。
庞大汽贸网络发展管理公司总经理陈递红:昨天晚上我跟国内的一个小的汽车品牌经销商在一块聊,他们感觉到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就有可能走向破产的边缘。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厂家要求它必须每个月,比方说完成150台汽车销售,如果完不成,我就要取消你的授权。
除了在销量上有硬性指标,达不到就扣分甚至处罚,对于价格,同样有着严苛的规定。
陈递红:厂家提供所谓的销售指导价,那么虽然说是指导价,你如果说低于指导价销售,厂家就会有一些约束条款,认为你低价销售,要给你进行扣分、处罚,扣销你的权利等等。
而进口车商也就是总代理商的高度垄断地位不仅体现在了销售环节,售后服务、保养维修同样如此。
经销商赵先生:维修设备的采购,包括机油的运用和使用,它再插一手,就到它指定的,比如同样一个维修设备,市场是一万块钱的,同样一个型号,它能指定卖到两万块钱,挣你的钱。同样的油,贵也得到我指定的进。
不仅如此,小到桌椅板凳,大到装修材料也要从指定的厂商统一购买。
经销商赵先生:中国有句老话,雁过拔毛,现在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了。为什么我这么气愤?我在这个行业从事了很多年,真的看到了这国外企业真不像话,太过分了。
面对售车可能并不赚钱的事实,面对总经销商的层层盘剥,保养维修成了经销商手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经销商赵先生:所以经销商从这里边都有钱赚。他是靠量的,他要挣什么钱呢?挣人工费上,就是说在这个收取人工费上,因为机油这些辅料都是指定的,大部分被他们拿走了。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徐秉金:比如说这车的一个灯泡坏了,按理说我换一个灯泡就可以了,他不是,他把你整个车灯给你换掉,一个灯泡,一个车灯拿出来,这得多少钱,是这么来啊。这种营销模式,这都是维修市场经常见的。
的确,很多车主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车上的某个小零件坏了,4S店却只换不修,而且往往一换就换整套,一些相关部位的好零件也要被换掉。这样一来,维修费自然噌噌地往上蹿了。
记者:多少钱啊?
路虎车主:那盖没有单卖的,那一套是1700。
但是在采访中,一些经销商也向记者倒出了背后难言的苦衷。
汽车经销商:因为在品牌管理法的规定下,厂家呢,它对经销商是有一些目标考核,其中不光是整车销量的考核,也包括零部件采购数量的考核。
原来,就连零部件的销量也有硬性规定,而最终为此埋单的是中国消费者。在徐秉金看来,备受质疑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难咎其责,它也是造成我国进口车市场的垄断之源。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徐秉金:我到沙特,到阿联酋我问他们,我说你们不生产汽车,你们这么多好的车怎么进来的,他说外国进口车都通过沙特总代理来的,而且外国人必须售给的是当地人,作为终身代理在卖这个车,而不是由他自己公司设立总经销商,他自己直接卖车。
从2006年起,徐秉金就一直在为《管理办法》的修改不停呼吁的,但至今收效甚微。
徐秉金:我第二年就提出意见了,我就写过一个报告,这种独家代理的方式,不能全部叫外国人自己代理自己的汽车,它形成垄断,也形成关联交易。以后几年,包括两会期间提案也提过,但是都没有着落,一直延续到现在。
半小时观察:
关于进口车价格和维修价格畸高,有人解读为市场行为,有人买则价格水涨船高,但细究起来,我们看到进口汽车在中国暴利敛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汽车的销售权、维修权牢牢地掌握在进口汽车生产厂家的手中,因为造成进口车价格畸高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进口关税。也就是说,垄断销售才是造成不公平价格的最终原因。这种商业不公平必须通过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纠正。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