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我订三元鲜牛奶时,价格每瓶才1.9元,目前每瓶2.45元,前几天收奶费时得知,12月1日起价格还要再涨,涨到每瓶2.95元,这还是三元最便宜的一款牛奶,加钙的每瓶要3.05元,我都不想续订了。”家住北京朝阳的刘女士对记者抱怨道。
记者先后来到北京家乐福超市、沃尔玛超市、大和永辉超市,发现三元、伊利、蒙牛、光明等品牌的牛奶全线提价,200毫升简装百利包的牛奶基本都在2元以上,而且很多都缺货,价格较贵的乐利枕产品也十分紧俏,而特仑苏、金典等高端产品价格涨幅在5%到13%。
“今年以来,行业奶价持续上涨,奶量供应也有大幅下降,我公司收奶成本也整体上涨。为保持企业正常运行,公司除通过自身挖潜降低成本外,也对一部分产品的价格进行了适度的调整。”蒙牛公关部负责人危剑侠告诉记者。
新一轮奶源荒来袭
根据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全国生鲜乳价格已经连续13个月上涨,尤其是下半年涨势惊人,与8月1日相比,11月29日,塑袋装纯牛奶均价上涨9.3%,全国近九成省区市的塑袋装纯牛奶价格上涨,其中浙江、黑龙江、新疆价格涨幅居前,分别为30.4%、29.2%、21.4%。业内有分析认为,今年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奶源紧缺。
而时代周报记者询问多家乳制品企业,回复都是原奶紧缺、人工等成本高涨,涨价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乳品分析师陈连芳看来,此次奶源荒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今年的奶源荒从两年前就埋下隐患,由于前几年原奶收购价格压得过低,很多散户陆续放弃养殖;去年又遇到奶牛乳腺炎、流行热等疫情严重,牧场及养殖户杀掉了大量奶牛,存栏量下降;加上今年夏天气候异常,曾有研究数据显示,4-20摄氏度是奶牛产奶量较高的温度,超过25摄氏度,产奶量出现明显下降,如果超过35摄氏度,产奶量甚至可能下降四成以上,因此到了今年下半年,这些因素叠加作用,导致原奶产量大幅下降,供给量偏低。
其次就是新西兰被禁止奶粉出口。国信证券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液态奶产量及国内生产奶粉所需原奶量合计约为4360万吨,原奶供给缺口达360万吨,这其中85%来自新西兰。另一方面,欧洲和美国的全脂奶粉本来产量就不多,而且有固定的市场,因此短时间很难补齐新西兰的缺口。
最后一个辅因也加剧了原奶紧张的局面,10月份前后全国牛肉平均价格已经达到59.64元/公斤,同比上涨28.9%,到了12月,牛肉批发价格都上涨至66元/公斤。牛肉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养殖户催肥出栏,将奶牛当肉牛卖的积极性。
不过,在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看来,十一前后的奶源荒受新西兰奶粉禁运的影响较大,但是目前这部分影响已经基本消除,加上原料上涨影响有限,因此王丁棉认为,此番乳企涨价,不乏乳企调整产品线、专注高利润产品的可能。
“我不认同笼统的奶源荒的说法,什么是奶源荒?如果按照供需来讲,目前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但是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不足国际平均水平的1/3,供需缺口很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十年奶源荒的情况都将持续存在,但另一方面乳企都在推高价奶,这部分产品可能超过市场需求,相对来讲又不存在奶源荒的问题。”陈连芳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涨价谁获利
“尽管三元鲜牛奶两年内提了4次价,但我们也只是维持成本,这部分根本赚不到什么钱。”三元乳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中国虽然也是产奶大国,但是中国原奶收购价格已经是全球第三高了。”王丁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奶类生产价格指数环比增长3.1个百分点。目前国内平均原奶收购价已经超过每公斤4元,至于牧场奶源价格就更贵,每公斤高达5元多,即使是传统的产奶大省都出现了奶源紧张的局面,原奶收购价格始终在高位运行。
作为对比,根据DG Agri的统计,2013年7月份欧盟原料奶收购加权平均价约为人民币2.92元/公斤,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波兰这前五位欧盟奶业大国7月份的平均价格约合人民币3元/公斤。欧盟主要乳制品企业8月份的原奶平均收购价格为折合人民币3.16元/公斤。
伊利2013年三季报也显示:第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26.2%,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奶源的短缺以及原奶价格的继续上涨。
考虑奶源继续短缺、原奶成本继续上涨、公司提价有滞后效应,申银万国下调了伊利的盈利预测,预计2013-2015年EPS分别为1.488元、1.778元和2.370元,较此前预测值下调5.9%、8.6%、9.7%,并认为公司有暂时性压力。
三元股份预计,1-9月累计净利润可能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或亏损。对于原因,三元股份表示,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因素,生产成本同比增加,对公司经营利润有较大影响。
不只是伊利、三元,根据统计局数据,7月、8月单月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0%、6.3%,利润总额率分别下降0.8%、1.9%。
“原奶价格的上涨确实迫使企业做出两个选择,一方面调整产品线,生产利润较高的酸奶和高端液态奶产品,一方面就是给低端产品提价。”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
不过,该人士亦表示,原奶价格上涨只是一个方面,很多乳企在营销、广告等成本方面的支出居高不下,也是乳企趁机提价的原因之一。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