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上午10时30分南方日报社讯,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了由人民银行牵头的征信体系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关于征信体系建设的提问。
他表示,我国征信体系是“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目前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负责的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接入了3500多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数据,9.9亿自然人的信用信息,2600多万户的企业和其他法人组织的信用信息,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信用信息共享来优化营商环境,警示信用风险,降低国家、企业发展的成本,这只手在征信体系建设中要发挥重要作用。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
陈雨露提到的另一只“手”,则是市场驱动的征信服务这只手。目前市场上存在125家企业征信机构,97家信用评级机构,是企业信用重要的一手信息来源,是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而据北京中企信办信息管理中心(简称中企信办)内部数据显示,其中80%以上机构是民营资本投资兴办。
中企信办信用研究人员解释,不少人认为信用报告是央行建立的,里面的内容也是央行做的报告。而实际上,央行的征信中心是第三方机构,只负责客观收集、记录商业银行和各个贷款机构上报反映的信用状况信息。因此,企业做好信用体系建设公示工作,有助于企业快速融入征信体系。
(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但事实上,目前大部分征信评级机构在公信力上还力有不逮,记者从中企信办处了解到,虽自2017年来,人民银行为满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信息共享需求,批准了首个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实现了市场驱动征信服务的良好开局,但此后满足批准条件的信用评级机构并不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小贷公司等金融数据并未纳入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不过这一问题可能并不会持续太久,据中企信办内部人员透露,中企信办已经推出了全国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入库与建档、企业信用修复、企业资质完善与服务、企业信用培训等多项征信服务产品,旨在为微观金融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信息,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信息来源也会更加全面。
自古有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无论何时,信用都是社会立足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企业来说,征信更是与融资“血脉相连”,如果把融资比作补给的“血液”,那征信就是支撑企业的“筋脉骨骼”,补充完善国家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让征信体系建设的轮子滚得更快,就是在为企业“舒经活血”。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