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副省长马建堂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15.5万亿元资源招商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胥会云章轲发自格尔木
昨天,中国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园区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招商,项目共引来了203亿元的资金。但柴达木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的组长,青海省副省长马建堂并不是很满意。
“说实话,这203亿元,大多是省内的企业,国际性的企业和中央的大企业比较少。”马建堂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只是个开始。
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并行
柴达木盆地在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覆盖着密切关联的一些资源类型,比如石油天然气资源、盐湖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煤炭以及其他非金属资源等。这些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15.5万亿元。
对于柴达木第一批进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马建堂表示,成为试点,并不是说柴达木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只是因为我们这个地方非常有特点,有前景。我们心里很清楚,如果做得不好,也可能摘掉我们的试验区。”马建堂说。
而柴达木的下一步,就是低下头来,伏下身子,好好研究循环经济,把最有实力的技术以及企业请进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循环经济试验区。
在利用循环经济实现青海省经济增长的同时,马建堂表示,他们希望在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这方面,力争走出一条新路来。
马建堂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是真搞循环经济,就不会存在或者几乎不存在污染问题。所以,只要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建设大发展,必然会带来生态环境的大保护。
对于柴达木这样一个资源型地区而言,马建堂说,就如同人都有生老病死。所有的矿山,其资源也都是要枯竭的,无非是开采期长短的问题。关键是资源枯竭之后,地方经济不能枯竭,要发展替代产业。
“老实说,这个问题在青海,在柴达木还早着呢。在我们这里,真正的大开发才刚刚拉开帷幕。”马建堂说,当然,这并不是说,对资源的利用不在乎。
青藏两省区合作
西藏自治区境内有丰富的铬、硼、铜、铁等矿产资源,但是处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很多资源并不适合在当地进行加工。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费的大量下降,青藏两省区在资源合作方面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考量。
前不久,西藏和青海签署了一项框架协议,关于如何借助青藏铁路通车的契机,加强两省区的经贸合作。其中一条,就是西藏资源如何就近运到格尔木进行加工。
马建堂表示,关于青藏两省区合作,包括国务院、发改委也很重视,并且提出来了青藏经济带的概念。而此前没有提出这个概念的原因,就在于交通不便。
作为处于青藏铁路沿线的重要城市格尔木市市长朱建平表示,青藏铁路的通车,给格尔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他们准备在格尔木的昆仑经济园区内,建设一个西藏工业园区,作为西藏资源在格尔木地区加工的集中点。“在这个工业园区内,我们和西藏进一步商讨,如何利用在西藏的优惠条件。”朱建平说。
青海能够迎接西藏资源“下来”进行深加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青海已有的工业基础。比如铜资源,西藏玉龙铜矿铜金属储量近100万吨。而目前青海铜资源有已开工建设的赛什塘铜矿,待开发的铜裕沟铜矿、德尔尼铜矿等,铜金属总储量达148万吨。已有的产业基础,成为两省区共同开发资源的前提。
除了资源加工,马建堂还十分看好两省区的旅游合作。“青藏铁路沿途有很多很大气的景观。”马建堂前两天刚刚结束了加拿大的行程,他表示,当地很多华人旅游公司都已经盯准了青藏铁路的沿途旅游。
马建堂还表示,青海早已经意识到了旅游的重要性,也把旅游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他们有一个副省长专门负责旅游产品的生产、旅游景点的开发等。而旅游产业开发,马建堂称之为一个很大的课题,也将是青海以后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