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重“天路” 青海旅游业欲“输氧”
6月22日,青海省格尔木市。如果没有专人的引导,恐怕谁都不会注意到坐在格尔木会展中心一个角落里的该市旅游局局长李兴香。
李兴香面前摆放着一摞《格尔木市旅游招商引资项目表》和大大小小的宣传册。“这几天来咨询的人不少,但真正进入洽谈阶段的还没有一家。”她一脸无奈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不管是青海省、海西州,还是格尔木市政府,都希望旅游业能给格尔木带来更多的人气。
旅游业从零起步
对于格尔木这个青海第二大城市,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求是:经过10年、20年,建设成高原特色旅游中心,和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格尔木市“十一五”规划也提出,要依托“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昆仑文化、盐湖风光”高原特色旅游资源,争取在“十一五”末使旅游业发展成为该市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
“格尔木的旅游业实际上才刚起步,需要一个过程。”李兴香对记者说,格尔木市旅游局今年的重点是借助青藏铁路的开通,开发盐湖工业旅游区、昆仑文化旅游区和“青藏铁路沿线世界顶级旅游带”项目。
李兴香透露,国家旅游局已经启动了“青藏铁路沿线世界顶级旅游带”的发展规划,预计今年9月专业规划将出台,通过评审后就可以发布实施。
沿线旅游大战将打响
在格尔木范围内投资5亿元的“青藏铁路沿线世界顶级旅游带”项目,成为今年格尔木市旅游局的头号招商项目。
格尔木市旅游局称,这一项目一旦建成,将填补世界高海拔铁路旅游的空白,其沿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这些旅游资源都具有垄断性、原始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按照格尔木市旅游局的设想,将在青藏铁路沿线建设集雪域登山探险、科考观光、野生动植物考察等“旅游极品”的旅游带。5亿元资金主要用于沿途各车站、旅客中心、医疗急救服务中心、沿线近10个景区(点)的建设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10年内可收回投资。
但李兴香承认,这一设想与“铁老大”青藏铁路公司的想法“对冲”。
“青藏铁路公司去年底已经推出了《青藏铁路沿线旅游专项规划》,这是青藏铁路公司请有关专家编制的。”李兴香称,去年青海省旅游部门开会时,青藏铁路公司曾介绍了这一专项规划的主体内容。
“在沿线旅游业务的开发上,青藏铁路公司肯定占有优势。”李兴香对记者说。
记者从青藏铁路公司了解到,早在2001年6月该公司筹建时,国务院就明确了其经营范围:前期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设为主,后期以整个青藏铁路运营为主业,并实行多元化经营,其中就包括“旅游、服务业”。
事实上,青藏铁路公司旅游、服务业务的拓展几乎与铁道的铺设、站点的建设同时进行。到目前为止,青藏铁路沿线的34个站点多数已兼具旅游景点的性质。沿线还有9个观光台,每个观光台长500米、高1.25米,供乘客远眺近观。届时,车上车下的旅游、服务业务都将成为青藏铁路公司的盈利点。
“旅多游少”亟待扭转
“青海长期被人们认为是边远、贫穷、荒凉、落后的代名词。”青海省政府科技顾问刘锋称,多年来,青海省习惯于按计划经济的常规模式发展经济,旅游业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起步晚、投入少、形成的产业规模小。加上区位制约,宣传促销乏力,所以旅游业在全国处于后进状态。
刘锋认为,青海若按原有模式发展旅游业,其知名度难以提高,产业规模增长有限,旅游产业地位提升缓慢。
青海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刘亚洋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青藏两省区对旅游业内涵的挖掘、旅游市场产品的包装及市场化运作的力度不够,整体水平很低。他认为,青藏铁路的开通,对青藏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客观上将促使两省区高层对旅游业更加重视,投资也会增加。
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专家师守祥建议,青藏两省区应大力整合高原地区的旅游资源,重新进行功能区分和开发方向定位,确定优先开发的重点地区和时序,特别是联合开发和推销特色类似、距离较近的景区,使高原景区布局更加科学,形成区域内有机联系的旅游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