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于18日发布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9%
2006年7月18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郑京平介绍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介绍
200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总体形势良好。
1、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8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4680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36355亿元,增长9.4%。
2、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连续第三年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138亿公斤,增产74亿公斤,增长7.0%。早稻长势较好。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605万吨,同比增长4.4%。
3、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9680亿元,同比增长17.7%。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8.5%,轻工业增长15.8%。分产品看,发电量和原煤产量分别增长12.0%和12.8%;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增长20.8%和25.8%;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程控交换机分别增长34.0%和21.5%;汽车增长27.8%,其中轿车增长53.2%。产销衔接较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4%。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加快。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94亿元,同比增长25.5%,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9.7个百分点。
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增长31.3%,加快4.2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695亿元,增长24.2%,加快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重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2.6%,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增长45.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30.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5%,铁路运输业增长87.6%;轻工业投资增长41.2%,其中,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长65.1%,纺织业增长40.6%。
5、消费需求稳中有升。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8亿元,同比增长13.3%(6月份,6058亿元,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0821亿元,增长13.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929亿元,增长15.3%。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5.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4%,汽车类增长27.7%。
6、市场价格温和上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涨幅比去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9%,居住价格上涨4.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9%,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与上年持平,其它类商品价格略有下降。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1%;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6%,涨幅回落3.3个百分点。
7、出口增幅高位回落,进口增速明显加快。上半年,进出口总额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286亿美元,增长25.2%,增幅回落7.5个百分点;进口3671亿美元,增长21.3%,增幅加快7.3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614亿美元。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885亿美元,同比增长2.7%;实际使用金额284亿美元,下降0.5%。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9411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222亿美元。
8、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部分行业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的影响,利润空间缩小。展望下半年,只要我们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年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关于加息和加息幅度问题
郑京平指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改革一年来的实践也已经证明,改革是成功的,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弹性进一步增强,自主向上、向下浮动的空间和能力都在加大。
截止到6月30日,人民币汇率比去年7月21日升值了3.5%,包括当时改革时候的一次性升值2%。这样一个汇率的形成机制,对于改善进出口贸易的不平衡状况,促使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欢迎和广泛好评。
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是可以明确,实际上温家宝总理也已经明确地指出过,那种行政性、一次性的使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的情况不会再发生了,也就是所谓的出其不意地调整是不会再发生的。
郑京平还强调,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融入了世界,而且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被中国的投资者和国外的投资者、中国的决策者和国外的决策者所广泛关注,正因为如此,关于有人想在汇率上做文章、打主意甚至是豪赌人民币升值等等,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中国的经济、中国的决策者和世界经济以及世界各国的决策者对此都有一致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所以说,不可能在这个上面能够让投机者得逞。
中国政府有手段,有信心,也有能力,通过加强进出口贸易的管理,特别是通过一些进出口的税收政策来改善进出口贸易,也会通过外汇管理以及对冲等一些手段来逐步地解决由于外汇占款过多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多等问题。
关于这种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发展态势
郑京平指出今年以来经济增长有所加快,但是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居民消费价格CPI的上涨幅度比去年还略有降低。实际上经济增长确实是有所加快的,但是和前两年相比,加快的程度也还是有限的。
像2003年一季度、四季度经济增长也都达到过10.7%、10.8%的速度,今年上半年是10.9%的水平。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和粮食价格的涨幅比去年要低。
像肉禽以及蛋类,肉禽比去年同期下降7.7%,蛋类比去年同期下降10.9%,这两个数字就影响了整个CPI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7个百分点。所以说,今年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半年上涨1.3%,比去年同期低了1个百分点,在这上面可以看到是影响了0.7个百分点。
尽管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并不是太高,但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以及原材料、燃料、动力的购进价格上涨的幅度也还不算低,像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原材料、燃料、动力的购进价格上涨6.1%,房屋的销售价格指数上涨5.6%,这些都是不低的。
从长期一点的因素看,就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与历史的情况相比,已经开始由短缺到供应充裕或者供略大于求的阶段,所以价格尤其是终端产品的价格比较难掌握。第二个原因,经济全球化以后,生产要素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也可以降低生产要素的成本,比如说在纽约的一个程序员或者华尔街的一个金融分析师,可能是20万甚至是30万美元的年薪,但是由于现在全球化,放在印度做分析,把分析的结果通过互联网传到纽约去,他的年薪可能5万、10万就够了。
另外的原因,像技术进步以及国家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使得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向下游产品,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产品价格上涨的传递还不是那么通畅,再加上环境保护、社会保障、资源的充分利用等等这些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到位,也使得人为的压低了一些生产成本。
还有一个生产能力的原因,由于前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较快,生产能力集中的释放,这样也使得生产能力超出了一般的需求。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通货膨胀比较低的情况,实际上如果动态地看,大家可以发现,这几个月也有所变化,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按月来看,从4月、5月、6月同比增长情况分别是1.2%、1.4%、1.5%,是在往上走的。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幅度也是1.9%、2.4%、3.5%,在往上走。原材料、燃料、动力的购进价格是4.9%、5.5%、6.6%。
所以,这个趋势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能说现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还比较低,就认为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存在了。事实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最终从长时期看,总是要导致通货膨胀的,中国也不能例外。所以说,也要对经济价格的上涨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能说现在价格涨幅还比较低,就掉以轻心。
短期内认为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会大幅度上涨,通货膨胀就会出现,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下半年,通货膨胀仍然会保持比较温和上涨的趋势,只不过要注意关注它抬头的趋势,防止出现通货膨胀。
关于下半年经济预测
郑京平谈到从下半年整个经济增长的情况看,确实存在着一些使经济增长放慢的因素,也还有一些使经济增长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增长的因素。
使经济增长逐步减缓的因素包括很多政策措施,从出台到见效有一个时滞;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较快,其中土地开发的投资增长就比较快,因为新出台的关于规范房地产投资的有关规定已经明确了,如果你已经购置了土地,而又不去开发,一年以内就要加收占用费,如果两年还没有开发,就会没收。这样一些政策都促使占有土地的开发商加快了土地开发的进度。出口也是类似,因为现在正在考虑出口退税的调整,也有一些企业加快了出口的进度。
另外,全球性的加息也使得各国的宏观政策都出现了收紧的趋势,这样一些因素都可以促使经济增长放缓。从投资的角度看,由于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的幅度仍然有22.2%,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速度上半年还有26.6%,这些增幅比去年要低,但是仍然有这样一个水平,也会使得下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一个适当的增长郑京平速度。
郑京平还特别指出,由于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非常明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因此只要是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坚持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并且采取一定的预调控的措施。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对于突出问题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等手段和方式,多依靠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并配之以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通过采用这样一系列综合的宏观调控措施,是能够保证经济不出现过快增长的势头,能够保证下半年经济继续平稳、较快的增长。
关于就业机会
郑京平说就业统计,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只有城镇的登记失业率和城镇就业状况的统计。当然,几个数字,可以看出今年以来就业状况也是有所改善的。到6月末,城镇的新增就业人员已经超过了600万,完成了全年预期目标的60%以上;另外一个数字,今年以来,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增长幅度比较大,达到了20.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而且农民的人均现金收入里,外出务工收入增加了100多块钱,占整个现金收入增加额的50%左右。这两个数字充分说明了随着经济增长有所加快,就业的状况也是有所改善的。
当然,因为就业问题涉及到每一个民众的切身利益,由于在中国的广大农村有比较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镇就业的问题也很严峻,确实需要各个方面,政府、企业和民众一起关注和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我国吸收外资的趋势
郑京平指出上半年外商投资直接使用金额下降了一点,但是可以看到,应该说和去年基本持平,因为只下降了0.5%。至于说到原因,我想是多方面的,首先应该说各个方面加快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度,使得我们的环保、社会保障、土地的使用等等方面也更加规范了,这样一来,可能外商的投资成本会比过去有所增加;第二个原因,现在民间资本也是比较充裕的;第三个原因,各国也都在加强对于外商投资吸引的力度,国际经济增长是加快的,各个国家外商投资吸引的力度都在增加;第四个原因,前几年我们都是有500亿—600亿美元,前两年有6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基数高了,再要增加可能也有一定的难度。
从发展的形势看,下半年还会大体保持去年的水平,首先是利用外资,参与国际资本的流入流出,有利于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发展,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这样的政策。第二,前几年大规模地吸收利用外资以后,也确实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第三,目前这种状况从另一个方面说,对于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对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对于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是有利的。
中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前景依然是看好的,欢迎外资继续到中国来投资。
关于中国的外汇储备
郑京平谈到外汇储备的增加无非是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贸易,第二个方面是外商直接投资,第三个方面是资本向下和其他的金融向下的流入。
关于贸易的情况,出口的增幅尽管还比较高,但是也比去年回落了7.5个百分点。进口的增幅达到了21.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3个百分点,这样一来,总的来讲应该是有利于贸易顺差的减少。国家比较特殊的是因为有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占到50%左右,加工贸易总是会保持一定顺差的,否则的话,就没有人愿意去做加工贸易了。
所以说,中国在近期,尤其在贸易方面,由于有加工贸易占50%的特点在其中,要想实现平衡甚至是逆差,也是不太容易的。上半年实际上我们资源类的产品,像原油、成品油、铁矿砂的进口量并没有减少,也还是增长很快的。
原油进口增长了15.6%,进口量达到7333万吨,成品油进口了1823万吨,增长了16.1%,铁矿砂及金矿进口了1.6亿吨,增长了22.9%。
高消耗、高污染的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也是在下降的,像煤炭的出口上半年下降了12.7%,焦炭的出口下降了10.7%,钢坯及粗锻件的出口下降了35.6%,未锻轧的铝出口下降了20%等等。其他的因素,像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得到红利以后,过去可能有一些要汇出中国到其他国家投资,但现在因为他们看好中国的市场,也继续把这些红利留在了中国,在中国进行再投资。再加上在资本市场上有一些中国的企业到海外上市以后,也有一些融资进入,这样一来,外汇的储备还是在增加的。
对此,中国政府不但没有刻意追求外汇的增加,实际上也正在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减少贸易的不平衡,通过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理,通过加强放松外汇的管理,使境内居民和企业能够更加便利地使用外汇,以及选择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逐步扩大到海外的投资等等这样一些措施去改善这种状况。尤其是在贸易方面,也需要各国加以配合,因为有些高技术装备产品的进口,只有出口方配合,中国才能进口。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措施,会逐步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的速度降缓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