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邓 琳/文 赵振超/制表
商报讯 (记者 邓琳) 今后我国将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以及社会和谐指数等新的统计内容。这是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在昨日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邱晓华表示,推出这些指数,用以适应各方面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这方面的需求。
国家统计内容的系列新面孔表明,目前,衡量我国情况的指标已经从单纯的经济指标,逐步扩展到环保指标、制造业指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标上。人们对幸福的关注度逐年增强,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中国社科院的最新调查显示,2005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对于幸福指数,每位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大都体现在追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以人为本等词汇上。
在今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北京市统计局局长崔述强就曾公开表示,今年北京将开展幸福指数的研究,推出一套幸福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和谐社会指标评价体系中,将“幸福感”作为衡量北京社会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他指出,市民对生活境遇、工作境遇等的满意度都可能成为幸福指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也曾表示,原有的收入等“硬指标”已无法反映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态差别。提出“幸福指数”这个概念,正在把原来追求的“GDP至上论”转向更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这体现了当前执政理念的变化”。
昨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还联合发布了《2005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对我国制造业中各个行业的竞争力指数做出了说明。
相关新闻
北京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全国第五
商报讯 (记者 邓琳) 昨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2005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这是我国首次发布的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指数。其中,在2005年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这一指标上,江苏居首,北京排行第五。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将准确反映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其中根据对制造业中的通信、机械、石化、纺织、医药、食品、印刷等29个行业中25万多家企业相关数据测算结果,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78.98分,实现了连续7年稳步上升。质量竞争力的稳步提高,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
在通过对主要反映地区质量水平、整体素质和发展能力的地区质量竞争力指数进行测算后,从省份来看,有11个省份的质量竞争能力较强,经济发展后劲足,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处在较高水平(80分以上),其中江苏以84.49分列全国之首,北京83.80分位居第五。
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差距缩小
商报讯 (记者 邓琳) 昨天发布的《2005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指出,根据对主要反映地区质量水平、整体素质和发展能力的地区质量竞争力指数进行测算,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82.87、78.01和77.00。与2002年相比,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增长2.07、2.46和2.92,增幅分别达到2.56%、3.26%和3.94%。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量竞争力指数的增幅均超过东部地区,中西部与东部的质量竞争力差距也有所缩小。
同时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发展仍然不平衡。排在第一位的江苏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4.49,而排名最后一位的西藏为68.30,江苏领先16.19。东部地区质量竞争优势突出,继续保持领跑地位,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89。
制造业竞争力前十地区
第一名 江苏 84.49 第二名 福建 84.39 第三名 上海 84.34 第四名 广东 83.82 第五名 北京 83.80 第六名 重庆 83.79 第七名 天津 83.76 第八名 浙江 82.86 第九名 辽宁 82.80 第十名 山东 8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