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制造业“东移南扩” 作者: 赵信一/文 赵振超/图

根据市工业促进局最新公布的《北京“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将按照“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的原则,以产业基地和工业开发区为依托,形成“一个集聚区,两个产业带,多个特色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制造业逐步“东移南扩”,深化与天津市、河北省的合作,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区域产业新格局。
“三高两低”增速减缓
2010年,北京工业总产值要突破1万亿元,比“十五”末将近翻一番。“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增速年均为8%,远低于“十五”期间12.4%的增速,也低于“十一五”期间北京市GDP规划9%的增速。
对此,市工促局常青副局长介绍说:“这是因为首都的功能定位要求北京工业加快调整结构和增长方式,优先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和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与首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和谐发展。”
在资源利用方面,规划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要比“十五”末下降30%以上,这一速度远远高于全市下降20%的目标。市工促局冯海副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一个按小行业制定的水耗、能耗、节地、节材准入标准正在制定中,目前已修改了七八稿,将于近期出台。这个标准将成为北京工业企业准入的新“门槛”。
“一区、两带、多中心”
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发展将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以产业基地和工业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都市产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形成“一个集聚区,两个产业带、多个特色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形成梯度分布、专业集聚、特色突出、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城市中心区重点开发现有工业建筑,积极培育和发展与工业相关的产品设计、技术服务、工业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及动漫设计制作、时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包装印刷设计等创意型产业实现创意型产业的集聚。
中关村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科技园、八大处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高科技园区将培育高科技产业群,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全国知识创新中心、技术研发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提升北京工业技术创新能力。
按照北京城市重心战略东移的部署,制造业逐步“东移南扩”,以新城发展为依托,构筑东南现代制造业产业带。亦庄重点引进精品项目,发展高端示范产业;沿亦庄至顺义和亦庄至大兴、房山两条放射带,发展电子、汽车、机电、生物医药等现代制造业,形成强有力的辐射效应,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互利关系,构筑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制造业产业带。
“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将进一步完成从城区向郊区的转移,根据各区域功能定位,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到2010年,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将成为北京工业的主要载体,工业总产值将由2005年占全市工业的55.3%提高到70%左右;远郊区县工业增加值将由2005年占全市工业的56%左右上升到70%左右。
“东移南扩”深化区域合作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京津冀区域经济进行全面合作提速。“深化京津冀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自然成为《北京“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重点考虑的要素之一。
冯海副局长说:“北京的西部和北部是生态涵养带,在东部和南部发展现代工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考虑到京津冀合作的因素。”
规划提出,建立京津冀区域协调机构,形成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北京工业与津冀地区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强区域间汽车、电子、通讯设备等重点产业链的生产合作;鼓励发展跨区域的大企业集团,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功能的优势互补,引导产业转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区域产业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