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专家李振声摘得最高科技奖
 胡锦涛出席科技奖励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歼十飞机工程”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昨日,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向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颁发奖励证书。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综合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27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长春主持大会。
胡锦涛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上午10时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2006年度获奖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贺,他指出,要在科技界倡导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
2名外籍科学家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经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授予李振声院士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经国务院批准,授予“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和“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2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结构拓扑优化中奇异最优解的研究”等27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授予“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1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地面机械脱附减阻仿生技术”等55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授予“歼十飞机工程”1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目前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奖金为100万元),授予“先进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等20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马铃薯综合加工技术与成套装备研究开发”等220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授予英国化学工程学专家马丁·阿特肯斯和瑞典生物医学专家英格玛·恩博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科技奖四大奖项“名花有主”
●最高科技奖李振声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和“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2项成果
●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1项成果
●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歼十飞机工程”1项成果
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特点
●特点1.首现四大奖项无一“空缺”
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四个最重要的奖项皆“名花有主”。本次是自1999年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以来,首次出现四大奖项无一“空缺”的局面。
●特点2. 3位工人农民榜上有名
3名普通工人和农民榜上有名,摘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特点3.香港专家首获自然科学一等奖
由香港大学支志明教授完成的“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特点4.“海归”民企频摘科技大奖
在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中,一批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和民营企业频频摘得重要奖项,成为引人关注的现象。
据新华社电
■评审
加强资格审查防止“搭车获奖”
首次成立监督委员会确保评审结果权威公正
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今日揭晓的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如何确保各个奖项的权威性、公正性?记者从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获悉,针对国家科技奖评审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关方面首次成立了科技奖励监督委员会,以确保奖项评审的权威、公正。
据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介绍,这一监督委员会由科技、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纪检等方面的7位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对科技奖励评审活动进行监督,对推荐和评审过程中有关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加以规范。
这一监督委员会还下设专门机构,负责组织项目异议处理和对重大项目或者评审中有疑问项目的考察。
为确保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权威公正,有关方面还采取了其他一系列重大举措。
建立专家诚信评审承诺制度和信誉制度。评委在评审前签署诚信评审承诺书,增强评委的自我约束意识;根据评审专家信誉制度的要求,对国家科技奖励评审过程实施全程记录。
不断改进和完善评审机制,防止评审“一言堂”。建立网络评审和会议评审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增加同行评审专家的数量;在初评评审中取消主审员,避免少数主审专家主导评审结果的局面;扩大海外同行专家评审力度。
加强候选人资格审查,防止“搭车获奖”。评审中,有关方面加强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材料的规范,防止成果拼凑和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加强对推荐材料的形式审查,防止急于报奖等急功近利行为;加强对国家科技奖励候选人资格条件的审查,防止有人“搭车获奖”。
■获奖人
“荣誉首先应该归于集体,没有集体的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荣誉。”
李振声:50万捐作助学基金
计划将个人奖金全部捐给中科院遗传发育所
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李振声27日在此间说,计划将这次获得的50万元个人奖金全部捐给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作为学生的“助学基金”,为学生成才助一臂之力。
“基金的具体资助办法还有待进一步细化。”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副所长张爱民说。
根据有关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数额为500万元,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50万元属获奖人个人所得。
“荣誉首先应该归于集体,没有集体的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荣誉。”李振声说,“以小麦远缘杂交研究为例,小偃4、5、6号是20年前在陕西西北植物所时完成的,完成人就有10位,还有当时研究所支持和为这项工作服务的所有同志;另外,小偃54和小偃81是我1987年回到北京后,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也是集体成果,所以说荣誉首先应该归于集体。”“当然这其中也有我自己的一份努力。”和小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振声,对政府和人民给予的荣誉表示十分感谢。他同时表示,要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新贡献。
另外,李振声在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时表示,我们要以世界的眼光看科技,以国家的需求促科技,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不懈奋斗。
相关报道见本报今日A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