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渤海边一个不知名的小岛,如今正成为世界钢铁行业的新地标。3月12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公司钢铁厂项目在此动工,三年之后,这里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钢铁基地。
这一幕,仅仅是京津冀都市圈崛起的标志之一。在前不久发布的2007年区域蓝皮书———《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京津冀都市圈被喻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引擎”。蓝皮书主编景体华说:“随着‘第三引擎’的发动,中国区域经济真正步入了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三足鼎立的时代。”
京津冀:“2+8+4”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规划现已基本完成,修改之后将尽快报国务院审批。
对于京津冀的未来架构,北京市发改委在蓝皮书中提出了“2+8+4”的模式。具体而言,京津冀都市圈包括了北京、天津2个核心城市,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个中心城市,以及通州、顺义、曹妃甸和滨海新区4个新兴城市。
京津冀将重点发展两轴:一是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滨海新区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快速综合交通走廊为纽带,促进通州、亦庄、廊坊、滨海新区城市群主轴的发展;二是以滨海临港重化工产业发展带和渤海西岸五大港口为发展核心,促进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等沿海地区城市发展带的快速发展。
如此架构,河北曹妃甸钢铁基地的启动自然具有标志性意义。随着曹妃甸钢铁项目的兴建,首钢将在北京逐步关停800万吨的钢铁产能,唐山也将有730万吨落后炼钢产能被淘汰,从而实现区域内钢铁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并成为区域联动的催化剂。
此外,京津城际轨道、京津塘第二条高速路、北京至石家庄城际客运专线的兴建,京津冀区域合作委员会呼之欲出,都将促使三地加速融合。
珠三角:直面“高成本”
珠三角发展一直领先全国,但高增长也伴生大量问题。“电荒、油荒、劳工荒的接踵而至,要素供给不足,成本不断上升,环境治理压力日益增大,珠三角经济发展进入了高成本时代。”蓝皮书副主编、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游霭琼说。
随着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崛起,珠三角感到了竞争压力。尽管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地区仍是跨国公司未来三年直接投资中国的首选地区,但从选择投资区域的企业数分布来看,已经退居第三位。蓝皮书指出,主要是因为经过20多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日益稀缺。
能源、技术和劳动力成本的高企,也是珠三角必须面对的坎。蓝皮书指出,自从2004年以来,劳工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珠三角企业。为缓解用工短缺,从2005年起,东莞市政府将工人的每月基本工资从460元调高到570元,导致当地数百家工厂关闭。
长三角:奏响“西进曲”
蓝皮书预计,2007年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保持在13.5%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占全国四分之一左右。景体华说:“珠三角的瓶颈,同样困扰着长三角。”
相关报告分析指出,长三角的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能源和主要金属品价格的上扬,以及最低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增加了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压力。景体华认为,扩大腹地,是长三角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今,苏北已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这种产业和资源要素的梯度转移,也为苏南地区的新发展拓展了空间。“下一步,就是西进,向安徽等地拓展。”景体华说。
安徽已经确定了“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战略,马鞍山、芜湖等诸多城市,一直是要求加入长三角的积极分子。据悉,安徽省“十一五”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提出,到2010年,将初步形成由两种以上交通方式构成、连接全部省辖市、对接长三角经济圈的“两纵、五横、三连”综合交通通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