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中部崛起 “万商西进”涌商机
4月26日,第二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河南郑州开幕,在“万商云集”之时,我省展出的景德镇瓷器受到各地客商的青睐。本报记者 宗 欢摄
“万商西进”有何机遇?我省如何抓住机遇,成为“万商西进”的桥头堡?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积极实践的重大课题 。
用3年时间推动1万家左右的境外和东部地区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贸易,这是商务部2006年启动的“万商西进”工程提出的宏伟目标,期望以此助推中部的更快崛起。
扩大开放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根本途径,而商务部实施的“万商西进”工程犹如在我国东部和中部之间架起了一条“高速路”,不仅可以提升中部六省的市场开放程度,同时也可满足东部沿海省份产业转移的迫切愿望,使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4月26日,被舆论誉为“智慧盛宴”的“万商西进”高峰论坛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轩辕堂举行。省长吴新雄用热情洋溢的演讲推介江西,博得满堂喝彩。
如果说执政者具有战略的眼光,那么商者更具有敏锐的投资嗅觉。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中部地区的合同利用外资近100亿美元,同比增长26.45%。
事实上,记者从第二届中博会的火爆场面和一组组统计数字中已经清晰地感受到,“万商西进”的热潮已经向我们涌来。
历史往往如此巧合。中部崛起不仅是六省加快自身发展的渴望,同时也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必然趋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相对低廉的制造成本……中部地区得天独厚的诸多优势,迎合了战略投资者“淘金”的最重要条件。
在世界的“追逐”,国家的“启动”,东部的“拉动”,西部的“推动”和自身的“主动”努力下,中部地区业已成为世界战略投资者争相抢滩的一块沃土。正如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所说,中部经济正在兴起,中国经济几何图形的重心正在移向中部。
在高峰论坛现场,一些参会的企业代表认为,“万商西进”工程是送给中部六省的一份大礼,中部地区应该特别珍惜和重视。但是,“万商西进”也要防止鱼龙混杂,饥不择食,防止环境污染企业转移“西进”和低水平加工企业的简单复制,更不能变成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指标工程”。
“万商西进”的浪潮汹涌澎湃,此时此刻,我们应该静下心来,重新梳理自己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投资创业环境,打造迎接产业转移的商务成本“洼地”,全面促进江西崛起的新跨越。(夏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