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台资企业江城淘金 第四届湖北武汉台湾周举办
■本报记者邓隆飞见习记者邵靖 第四届“湖北武汉台湾周”日前在湖北武汉开幕,出席开幕仪式的台湾嘉宾包括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威京集团主席沈庆京,中国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以及中国国民党29位退伍将军、台湾农业专家、台商等,总人数将突破200人。
据武汉市台办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武汉市共注册台资企业809家,总投资额达29亿美元,成为中西部地区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城市之一。1989年10月,台资企业武汉汉龙木制品有限公司落户汉阳区,虽然其投资额仅12.6万元人民币,却是武汉引进的第一个台资项目。而今年奠基的富士康武汉工业园,仅首期投资便已达10亿美元。近10万倍的投资差距,中间仅用了18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祖国大陆鼓励台商投资政策的引导下,武汉台资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不仅数量快速增加,而且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武汉台商企业协会副会长翁茂伟说,台商看中武汉,因为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城市。
武汉台办主任黄楚卿表示,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在资源、环境、劳动力等方面压力增大,台商投资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武汉正是吸引台资的绝好“洼地”。前三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共吸引1000多位台商来汉考察,吸引投资总额约13亿美元,统一集团华中区总部、亚东水泥大陆总部等大项目纷纷落户武汉,截至2006年底,该市共引入台资29亿美元。
从投资领域上看,主要分布在食品加工、电机电子、建筑材料、汽车机械、商贸物流、房地产、农业等行业。大多数在汉台企目前经营状况良好,其中不少已进入了收益期。眼下正值中部崛起以及内地产业升级换代,两岸民间交往交流频繁,这些都为台商在汉大展拳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黄楚卿认为,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高科技产业、现代物流产业以及总部进驻武汉等四大产业最具投资潜力。
首先,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十分丰富,但农业经营方式粗放,缺乏竞争力。而台湾在优质育种、农产品加工及出口渠道等方面都颇具优势,汉台农业合作正好取长补短;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方面,武汉也发展良好,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蕴藏巨大的商机,丰富而相对廉价的人才资源也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武汉正在进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预计‘十一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达到538亿元人民币,这也是投资的热点”。他介绍,吴家山台商投资区内已经成立了内陆地区惟一的一个保税物流区。
黄楚卿表示,湖北将为台商投资提供良好便捷的环境。吴家山台商投资区及国家级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东湖开发区和武汉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各方面条件日臻成熟,目前,武汉市政府正在积极筹备申报“武汉(武湖)台湾农民创业园”,希望促进汉台农业交流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