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月卫星已经到了发射场,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测试
中国“嫦娥”10月下旬有望飞天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钱彤陈芳丁建刚)十七大代表、国防科工委主任张庆伟16日说,举世瞩目的“绕月”工程总体准备情况良好,正在进行10月下旬首飞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张庆伟介绍说,这次中国“嫦娥”飞天,对月球的观测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描画月图,不仅画月球平面图,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立体测绘,画出月球立体的地形地貌;其次要对月壤进行观测分析,分析其表面成分;第三是对月日、月地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张庆伟代表说,现在卫星已经到了发射场,并完成了加注和测试。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也正在进行测试。箭、星已竖立在发射台上,星箭体间调试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他特别指出,整个工程对测控要求高、工作量很大,因此这次测控网与国际联网,以加强国际合作。
谈到选择首发时间,他说,年内比较适合发射的时段是在4月和10月。在综合考虑气象等因素对发射窗口的要求后,经过优化选择,最后定在10月下旬。
张庆伟强调,我国的“绕月”工程是和平利用空间的工程,可以极大地带动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对利用空间资源进行探索。“当然,我们是个发展中的大国,也应该在对月球的探索上作出我们的努力。”他说。
相关链接
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答疑
中国为什么要探月
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嫦娥工程”分“绕(绕月)、落(物体登月)、回(物体登月并采样返回地球)”3个阶段,完成了这3个阶段以后,中国再考虑实施载人登月。有人会问,现实中,我们还有很多经济、社会、环境问题需要解决,为什么地球上的事情还没有做好,我们还要“奔月”?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解释说:“探测月球是破解地-月系统、太阳系和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环节。探测月球可以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和探索领域。除了用望远镜,现在发射各种各样的探测器去探测月球,甚至登上月球进行探测。这一系列航天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高新技术的整体发展,科学需求转换成了技术上的突破。科学家希望通过探测月球研究太阳系的物质来源,了解太阳星云的分馏、凝聚与形成过程;研究行星与卫星的大气、电离层与磁场的特征、起源与演化。”
月球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月球不属于任何国家,但谁先利用谁先获益。”欧阳自远指出。(《北京日报》供稿)
作者:记者钱彤陈芳丁建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