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发布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 5月8日,一份由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宪教授主持,历时半年完成的“长三角地区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正式发布。该指数旨在揭示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服务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结构状况。结果显示:上海居首位,南京、无锡和杭州紧随其后,南通、扬州和泰州位列最后三位,16城市间的差距较为显著。
该指数囊括了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即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沿江8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和浙江环杭州湾7市(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为两翼形成的三大板块。
这个指数包含规模、结构、效率和潜力4个分类指数,由17个指标构成。项目研究人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照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结果,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出各城市服务经济指数及4项分类指数。如上海不仅总体水平居长三角地区16城市首位,在规模、结构、效率和潜力四个方面也列第一。
按照指数数值的接近程度所进行的聚类分析显示,这16城市的服务经济水平依次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仅上海1个城市。第二类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和宁波6个城市。第三类则包括舟山、台州、绍兴、嘉兴、镇江、湖州、南通、扬州和泰州9个城市。这一聚类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16城市的分类带有明显的层级特征。其中,位居第一类的上海属于长三角的一级中心城市;第二类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属于次级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再以自身为中心辐射出次级都市圈,而第三类城市均分布在这个次级都市圈内。
陈教授介绍说,之所以选择这些城市,是因为长三角各城市在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产业特色和制度优势等方面存在许多的互补因素。而且,随着长三角地区重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一级中心城市(上海)与次级中心城市(包括南京、宁波、杭州、苏州和无锡等)之间的影响和辐射变得多层次化,通过考察这16座城市,还能够反映苏浙沪服务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尽管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16城市之间的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异。课题组建议,通过长三角地区的港口协调发展、服务行业合作发展,以及科技创新与合作等渠道,促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优化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