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针对货币供应总量的调控已然取得明显效果。央行总部昨日公布的上半年金融运行情况显示,6月末我国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增幅都出现了回落,信贷余额增幅也开始趋缓。而近期以来,有关“保增长”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的经济下滑风险很大,有必要放松从紧的货币政策。
那么,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会否成为从紧政策放松的“绿灯”?
通胀制约政策放松
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37%,增幅比上月末下降0.7个百分点,低于此前大部分机构17.5%的预期。
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12%,比上月末低0.74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324亿元,同比少增1190亿元。
“从央行数据看,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全线回落,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幅也跌落至2005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显示信贷调控政策是非常有效果。”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分析师鲁政委表示。而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也一致认为,央行从去年以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货币总量进行控制,目前已见成效。
但是,对于货币供应总量的有效控制似乎并不能成为央行放松从紧政策的理由。
东方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高义告诉早报记者,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维持在高位,而且,PPI数据的高企或将在将来引起CPI的反弹,短期内货币政策不太可能放松。
汇丰银行驻北京分析师马晓萍也认为,紧缩政策应该持续下去,否则明年的通胀形势会更严峻。
“通胀下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紧缩的货币政策,所以,一旦此时放松货币政策,通胀反弹的概率非常大,而未来调控难度也将明显增加。”申银万国预计,政府要到奥运会后或者第四季度才会全面放松从紧货币政策。
央行或将“相机而动”
尽管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货币总量的控制“功不可没”,但是,包括控制信贷在内的一系列手段也导致了很多中小企业没法获得贷款,甚至开始影响到整体宏观经济。事实上,近日国务院高官频频现身沪苏浙鲁对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进行调研。
央行昨日公布的数据旁证了这一点。根据数据,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4.19%,增幅比上年末低6.8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3.74个百分点。相对于M2的平稳下降,M1出现罕见的跌幅说明企业活期存款减少,定期存款增加。
“这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减少,业务有收缩的趋势,而M1和M2差的扩大,意味着货币流动性减弱,这也是经济活动萎缩和企业经营收缩的重要标志。” 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贺振华和李慧勇指出。
在昨日数据公布以后,法国兴业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师马博文也指出,M2增速放缓的趋势可能与本周稍晚将公布的数据大体一致:即经济增速及通胀大幅放缓,政府可以开始考虑结束本轮从紧货币政策。
但是,高盛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实体经济增长有所减缓,但仍处于较快水平而且需要进一步放缓。
高义对早报记者说,央行将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相机而动”,不能完全排除改变调控基调的可能。“但是,政府更有可能通过部分倾斜的政策来缓解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譬如,浙江省已经开始小额信贷公司试点。”
能源价格倒逼从紧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倒挂的资源要素价格将成为从紧政策不能放松的重要制约因素。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随着夏季用电高峰期的到来,大范围的供电短缺将会开始出现,因此,政府必须扭转能源价格管制所造成的相对价格的扭曲。
“如果CPI的回落给政府带来‘喘息空间’,政府应该而且也可能将会利用这个空间将能源价格上调到至少使生产商不会亏损的水平。能源价格限制措施最终被取消后,央行将不得不保持紧缩立场,从而防止这一相对价格调整举措对总体通胀造成持续压力。”梁红表示。
高盛认为,如果再取消能源价格限制之前放松货币政策的做法,则将进一步加剧目前的能源短缺局面,导致未来1-2年通胀前景恶化的风险显著上升,并最终需要在实体增长方面付出更高的代价才能降低通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