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追问后奥运中国体育走向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将翻开新的一页。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将翻开新的一页。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不会太远。
撰稿·张伟(记者)
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获得了金牌数第一,奖牌数也达到了创纪录的三位数。国人为中国体育健儿的骄人战绩而自豪,与此同时,以往的“金牌狂热”已大大降温,人们关注金牌榜上的名次,更关注的是以人为本、享受体育的奥林匹克精神。在这个令人可喜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大胆预言: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将翻开新的一页,一定会在体教结合、社会参与、全民健身等方面加快前进步伐。中国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不会太远。
体教结合成趋势
据统计,参加北京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90%都是“从大学走出来”的,比如包揽女子佩剑个人前三名的美国选手都是“系出名校”,大名鼎鼎的菲尔普斯、美国梦八巨星等都是在校或曾经的大学生。可以说,美国的体教结合是十分成功的。美国的奥运选手“业余”参赛者居多,赛场之外,他们另有精彩人生,不少人在职业和学业上相当成功。在美国的大学运动员中,不仅出了奥运冠军、NBA明星,还出了议员、教授、CEO。这样的情况在欧洲不少国家也并不鲜见,本届女子曲棍球冠军荷兰队的一名前锋同时也是一名歌星,她来北京参加奥运会之前,已有几家唱片公司与她签约录制歌曲。
而对于中国体育来说,体教结合刚刚开始。近几年,常有人讨论中国运动员的人生之路。我们当然不用担心那些功成名就的冠军队员,但是,没有拿到冠军的选手怎么办?冷门项目的选手怎么办?女举选手邹春兰成为搓澡工的类似故事,是不是还会一次次发生?
近些年中国运动员开始“充电”的报道越来越多了。如北京奥运会男子举重冠军张湘祥早在一年前就获得了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女子举重冠军陈艳青是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的在校生,而国乒主教练、大满贯得主刘国梁则是上海交大的研究生。但是,一般而言,运动员进校读书,大多是体育成功的回报,而不是学校教育的必然组成。
早在几年前,中国体坛的一些知名教练和专业人士开始积极探索体教结合之路。近年来,中国足坛名宿金志扬一直在大学里默默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中国男足屡战屡败之际,5年前他率领的北京理工大学队却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突破性的第七名,2年前他的球队又成功冲上中甲,与所有的职业队伍不同,这是一支真正的大学生业余队。
据记者了解,我国足球运动员建国初期文化水平最高:方韧秋、陈成达、苏永舜等都是大学文化;上世纪60年代甲级队的运动员大多是高中文化,而现在的足球运动员大多只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了。老教练金志扬执教过计划经济时代足球、上世纪90年代职业足球和中国国家队以及现在的大学生足球,对“体教结合”这一课题体会深刻。他说:“现在的学校体育只是我国竞技体育的补充,没有成为中国体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而学校体育培养出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是韩日足球成功的重要经验。”
记者获悉,每年春季中国足球的转会市场上,各俱乐部摘牌后,都会有四五百名球员“下岗”。这些球员大部分从小接受职业足球训练,由于缺少必要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和专业教育,他们除了踢球,几乎一无所能。几十年来,中国足球不进反退,凸显出现在的这种足球早期职业训练是违反科学规律的。有关专家指出:“体教结合,提高文化素质,是今后中国足球必须探索的一条道路。”
和金志扬一样,于芬也是“体教结合”的推崇者。11年前,清华大学跳水队开始筹建,原中国跳水队副总教练于芬受聘为总教练。于芬一再要求队员要“一手抓训练,一手抓学习”。如今,从清华大学培养出来的世界冠军,并不少于国家队体育总局游泳馆出来的选手。
在清华大学游泳馆里,于芬证明了体教结合的可行性。首先,她招收了一批在专业队一直没有练出成绩的队员,让他们边补文化课边恢复练习,结果培养出了王瑞等全国冠军;其次,她从清华附小、附中选拔了一批“苗子”,一边读书一边培养,于是有了后来的劳丽诗、周吕鑫、王鑫、林跃和何姿。此外,她还带领复出的伏明霞夺得了悉尼奥运会金牌。于芬说:“ 体教结合这条路对中国跳水会是很好的补充,也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