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市场预期最强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申银万国分析师赵金厚预测,可能的变革包括:第一、延长承包期限,实现农地“公有永佃”;第二、农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更加多样化、市场化;第三、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创新。上述农地制度变革,有利于激活农地流转市场,加快土地集聚,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形成农地价值市场化机制,土地资源长期价值将逐步凸现。但农地流转市场价值,本质上由土地未来产生收益水平而定。
陈露亦特别指出,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面,两条底线不会突破。第一是土地所有制的底线;第二是土地二级市场制度,必须要经过国家征地这个环节。如果新土地制度改革推出,现实的成效也将面临两大考验:一方面,改革现有的集体土地所有制,是否还利于农民,现有的既得利益阶层,如地方政府、乡镇干部,会否以各种方式阻扰,而使得改革变形。另一方面,允许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将使得部分农民失去土地的屏障,很可能伴随负面效应,如流民阶层、城市贫民窟等问题。
中国农地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形态自20世纪50年代确立以来基本没变,但经营方式却从改革前的集体经营变为现在的家庭承包经营。中国现有农地政策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二是农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农地转用于非农业用途需要履行相应的转用手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