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见效、部分经济数据出现趋稳迹象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双重因素的挑战,我国经济正面临着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挑战。”在昨日于京举行的2009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坦陈,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已成为影响我国全局的主要矛盾。但朱之鑫此间同时表示,今年以来,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主要数据已经开始出现趋稳的迹象。
朱之鑫分析说,由于目前宏观调控体系日益健全,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正在进一步提高,加之“金融稳定稳健,国际储蓄率较高”等诸多现实积极因素存在,因而,我国未来的宏观调控“具备较为充足的操作空间和较大的回旋余地”。
宏观调控逆市布局
2008年以来不断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我国大起大落的物价指数,不仅让国内的企业、民众熟知了“M1”、“M2”、“PPI”、“CPI”等经济俗语,更让全球的企业和民众见识了中国式“宏观调控”的意义与功效。
对于我国近年来宏观调控所取得成效,朱之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去年四季度以来,为了遏制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政策的导向,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振兴产业等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既积累了应对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有益经验,也具有了抑制通货紧缩和应对经济增长的有效办法。”
但朱之鑫认为需要保持清醒认识的是,工业生产显著放缓、住行消费明显降温、对外贸易急剧下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出现了多年没有的负增长等正在不断凸显的现实问题,对我国接下来的宏观调控是个巨大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