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一期《中国经济季报》中认为,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共同推动下,中国今年的GDP预计将增长7.2%,这比两个月前的预测上调了0.7个百分点。世行对中国经济的乐观预测也感染了国内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他们认为,在大规模扩张性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经济已经转暖并进入V型复苏阶段。
对于分析和判断我国经济是否进入复苏阶段,笔者认为必须认真而又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当前的宏观和微观重要经济指标以及这些指标未来几个季度的运行发展趋势,而不能根据某些指标和现象就轻易地得出经济已经开始复苏的结论。
从今年前5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基本完成触底并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主要表现为投资快速增长,消费持续旺盛,工业生产持续转好,货币信贷快速增长;而且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持续上升,企业生产和出口订单增加,库存减少,企业家信心增强,资本市场转暖等多个方面。但是也有一些指标运行依然偏冷,有的甚至还在继续恶化;比如CPI和PPI双双呈明显继续下降趋势,进出口贸易降幅再次扩大,企业开工率不足,利润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者信心降低,居民收入预期下降等。
冷暖不均的经济指标清楚地表明,当前的中国经济虽然底部已经企稳并且出现了转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仍然不够稳固,宏观和微观方面都不具备支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以下几个因素决定了我国经济真正实现复苏并重新进入持续高增长阶段尚需时日。
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了减少国际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冲击,去年8月以来,国家及时地制定了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外需拉动由来已久,经济由内外失衡到再平衡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调整过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