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产品出口和内销普遍增长两成 【本报讯】(深圳报业集团驻广州记者 张莹 通讯员 梁艳芳)伴随采购商和成交的持续增长,正在进行的106届广交会成为中国外贸企业的“盛宴”。今天是广交会一期展览的最后一天,众多采购商签下订单或意向协议,作为经济回暖风向标之一的高档产品出口和内销普遍增长两成左右。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据此推断,中国对外贸易正在呈现出一个好的前景。
变化 小单短单变大单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副主任、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党委书记王志平告诉记者,本届广交会的订单结构有了可喜变化——此前在金融风暴影响下,企业收到的多是小单、短单、急单,如今数额巨大的订单开始增多。“虽然小、短、急的订单还有不少,但是3000万美元、7000万美元的大订单开始冒头了。”王志平说,这出乎不少参展商的意料,许多企业表示形势比想像中好,“去年很多客商只是走走看看,今年有更多人坐下来谈生意。”
订单“质量”上升,采购商的数量也在增多。据统计,截止到17日闭馆,出口展区累计到会采购商76038人,比上届同期增加13.7%;到会采购商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依次是中国香港、马来西亚、伊朗、美国和中国台湾。购买力最强的欧洲采购商数量上升最迅猛,比上届同期多了约6成。
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表示,本届广交会上,在与国内外参展商和采购商的交谈中,可以看到大家都表现出比较乐观的期待,感觉到企业的信心已经回来。他说,据国内参展企业反映,国外采购商的需求量比今年4月召开的第105届广交会有较大程度的回升,从这些积极的迹象看,中国对外贸易正在呈现出一个好的前景,但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变化 各行业均感到“暖意”
不同行业均感到“暖意”:国内最大宗的出口产品——机电产品前两日成交增长两成,机电产品馆的家电、工具等13个展区共成交28.6亿美元,占同期总成交额32.7亿美元的87.46%,比今年春交会同期增长17.8%,国际市场需求回暖趋势明显;家电企业反映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客户增幅较大,一些大品牌甚至出现采购商排队等待洽谈的现象;五金、工具类企业发现欧美客户回流不少;建材企业感觉人流量比上届要大,新客户更多,主要集中在亚洲、中东地区……
已在广交会做了21年的广州某公司总经理梁鸿彪说,他们的红酒柜和雪茄柜最贵要1600美元一个,金融危机后,今年出口额从最高的2000万美元下跌到不到1000万美元,“本来以为明年出口还要下降40%以上,但在本届广交会上,成交情况让我有了信心。明年公司销量可能增长3%-5%。”梁鸿彪强调,前两届广交会都没有客商现场下定金,可是这一届已收到10多万美元的定金。
在进口展区和品牌展区,不少国内首次在广交会上亮相的产品都走高端路线。从匈牙利回国发展卫浴事业的陈广鸿表示,如今经济开始回暖,能生产优质新产品的出口商更容易在内外销市场实现双赢。
变化 参展商不用“拼货柜”
更让人兴奋的是,采购商每单的量和周期也都在变大变长,“让人的的确确感受到整个贸易在回暖”。从事摩托车生产的参展商表示,此前,受到经济海啸的影响,采购商将采购量压低,正常情况下要五六个货柜的,当时要半个货柜都不错了,只能跟其他厂家的货“拼柜”。不过今次,采购商一单要半个货柜的已经减少了近两成,要2到3个货柜的增加了三成。在订单周期上,以前普遍为一个月,现在两个月甚至更长周期在增加。
变化 价格战不再唱主角
主打DVD生产的深圳新太阳数码有限公司负责人翁伟华介绍,今年在展览上会拿到不少定单。一年前,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出口额下降超过一半。原来,在前两届广交会,许多老客户关注点集中在“砍价”,“坐下来直接就是杀价,如果价格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他们就转而和别的企业合作。”后来,这部分过分看重价格的客户吃尽了质量低下的苦头,这一次,主动重新回来找我们,坐下来谈质量,谈性能,谈售后服务,最后才谈价格。据介绍,该公司目前的生产已经回到去年上半年的水平,工厂高负荷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