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打造文化创意之都 开启“成都创造”之路
比冰激凌更缤纷的雪糕杯,齿轮式挂钟,可以随意反穿的拖鞋,拼图烟缸……一些生活中普通的东西,因加入了创意因素而备受人们热捧。售价20美元的普通榨汁机,设计成蜘蛛侠造型后,身价就陡增到200美元。“这就是‘生活美学’的魅力。”有关负责人介绍,创意设计是服务于制造业的新兴文化业态,具有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之都”已被写入我市服务业五年发展规划中。意在为“转型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寻找新引擎。
红星路35号
开启“成都创造”之路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设计产业一直肩负着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大国”的重任。据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已建成一批以楼宇化、园区化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初步构建了涵盖多个行业门类,特色鲜明、业态复合、关联互动的集聚发展模式。锦里(1、2期)、宽窄巷子、大熊猫生态园(1-3期)、三圣花乡、红星路35号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品牌。
2007年9月28日,“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这是我市首个创意设计产业园。该项目依托原成都君印厂旧厂房进行改造,主要包括创意产业办公区、设计学院、成都制造、艺术广场、ART博览、咖啡餐吧6大功能板块。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引进知名企业,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完善行业组织等推进措施,我市工业设计、家具设计、时尚设计、平面设计、软件设计等创意设计行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目前,深圳嘉蓝图设计公司、深圳浪尖工业设计公司等国内知名设计企业已入驻成都。以“红星路35号”、UK联邦、“锦绣工场”为载体,促进了工业设计、家具设计和蜀绣时尚设计集群化发展。近期,将进一步加大“红星路35号”园区的扶持力度,通过时尚设计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蜀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发展成都特色的文化产业。
名企落户
“创意设计”成发展新引擎
今年9月9日,国内知名工业设计公司浪尖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有限公司,正式入驻“红星路35号”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加上此前已经进驻的嘉兰图及即将入驻的洛可可,国内最著名的三大工业设计公司均进驻“红星路35号”,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扛起本土乃至西部的工业设计大旗。浪尖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成表示,浪尖将以成都旅游工业品的研发、设计、制造作为突破口,打造连接成都旅游文化产业与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市场对接的高端增值服务平台,打造文化与制造产业的完整供应链。
目前,在市场与政府的“两手”合力下,“红星路35号”入驻率已近80%,其中还包括艾玛、浪尖、嘉兰图这样的龙头企业。在园区内,已初步形成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站、让创意点子在最短时间内转换为成果的“创意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
两大新举措
促集聚发展 抓公共服务
对于创意设计业,我市刚刚制订了相关的发展规划,即将在创意成都2009系列活动中发布,其中在2009-2012年,创意设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2012年,培育1-3个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引进10-20个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工作室,扶持10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设计企业,打造1个在中西部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初步形成“成都设计”品牌效应,建成全国领先的创意设计基地。
为此我市将出台相应的推进措施,其中包括两大重要思路:一是促进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中心城区载体资源,打造
“红星路35号”创意园区、许燎源现代设计创意产业园、“锦绣工场”时尚设计街区、“UK028”家居文化艺术创意街区。依托“198”区域,规划建设“成都国际创意社区”等创意设计产业基地。构建“两园两街一区”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家居设计等领域,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创意设计企业和机构,促进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完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搭建工业设计共性技术平台,建立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展示交易、行业交流等平台,促进设计成果转化。扶持本地重点企业和知名设计机构,发挥骨干企业和领军人物的行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培育成都设计品牌。组织开展创意设计推广活动,举办“太阳神鸟”杯创意设计大赛、创意设计精品展、创意设计论坛等各类交流活动。鼓励本地设计企业参加国内外设计展览、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和设计创意类奖项的评选,支持具有成都文化特色的自主品牌设计产品的市场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