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国经济的“过冬”样本
写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时

当全球汽车行业业绩大幅滑坡时,比亚迪上月亮出最新数据:今年1至9月总营业额达263.6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9%。 本报记者 张小禹 摄
当越来越多网民沉浸于“种菜、偷菜”时,可能不曾想到,这款小小游戏每月给腾讯公司带来高达5000万元的收入。腾讯公司第三季报显示:7、8、9三个月,这家中国最大的综合互联网企业实现收入33.69亿元,同比增长66.4%, “小企鹅”愈加骄傲地畅游虚拟空间。
当全球汽车行业业绩大幅滑坡时,比亚迪日前亮出最新数据:今年1至9月,总营业额达263.61亿元,同比增长39%。其掌门人王传福则问鼎2009胡润百富榜中国内地首富,从去年的百名开外飞速上位;
当全球装备制造业遭遇重创,华为却加速在海外开疆拓土,占全球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1%升至20%左右,仅用一年时间便完成了从全球移动设备商第五到第二的跃升……
以上这些,并非深圳企业2009年集体上演的神话,而是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深圳经济发展现状的缩影。
最新统计表明:今年1至10月,深圳经济继续回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积极向好。GDP同比增长9.6%,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外贸出口总额降幅继续收窄。全年实现10%的经济增长已操胜券。
基于此,有专家认为,深圳经济市场化程度高,加上转型早、升级快,自主创新贯穿始终,尤其是市委市政府决策层创新服务,果断出手,有效扶持,使城市抵御风险能力增强。
一位CBN记者称: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彻骨寒意,深圳堪称中国经济的“过冬”样本。
产业升级:危机中初显成效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此,深圳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强化执行。
“作为全国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城市,深圳能安度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绝非一时一日之功,从前几年就力推的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只有在危机面前,这些为城市经济发展强筋健骨的基本功才显露峥嵘。”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
从“速度”到“效益”的发展模式之变,使深圳大步迈开产业调整步伐。在资源、空间受到严重制约的背景下,产业集聚与高端化成为必然选择。建立产业集聚基地,将上下游企业结链抱团,以腾出空间发展其他更具含金量的产业,从而抢占微笑曲线的两端。
去年以来,深圳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明显加大:密集制订和出台相关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及规划、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全面改造城市旧工业区、提升传统产业含金量、确立《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09~2015年)》……
以福田为例。目前,该区共引进10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吸引300余家国际品牌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高端产业释放的能量,使该区139栋20层以上高端商务楼宇成为“纳税高地”。
再看企业:中国最大手机电池厂商比亚迪,瞄准新能源汽车发力,今年上半年的汽车营业额同比增长133%,成为其第一大业务。
发力高端,竞争上游,不仅提升了深圳经济发展的质量,也使城市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去年,深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半,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的比重更是超过第二产业达10.1%。
如此结构性变化,无疑是产业升级显现效果的最好例证。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对此充分肯定:不单纯靠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而主要靠调整产业结构来拉动GDP,深圳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模式,在全国亦有典型意义。
大力拓展产业空间,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深圳创新发展模式的路径更加明晰。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林祥说,面对危机,深圳之所以从容,就在于及早抛弃了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模式,果断调整产业结构,直到现代产业体系初步炼就健康的经济躯体。
日前,深圳高调出台新能源、生物、互联网三大产业“振兴规划”,拟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2009至2015年,推动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6500亿元以上的年产值规模。
自主创新:成就优秀企业群
如果说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圳突破发展瓶颈的先天基因,那么,历届市委市政府倡导的自主创新,则是经济发展取之不尽的丰富养分。
危机袭来,感受最深的是企业。由于一开始就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里成长,所以大批深企都具备相对灵活的“转身”能力。自主创新,平时是提升利润的助推剂;困难面前,则是化解危机的利器。
没有打不开的市场,只有打不开市场的企业。当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大批本土骨干企业却凭借自主创新优势逆流而上,成为顶风前行的主力军。
尤其今年,深企军团的表现令人惊艳:
9月,2009中国企业500强揭晓,平安保险、华为、招行、中兴等18家深企上榜。引人注目的是,入围深企基本都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搏而出,依靠的是开拓创新和自由竞争,而非政策优势或独占市场。
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和出口商迈瑞,坚持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技术创新,目前在全球设有6个研发中心,每年推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7~9项新产品,确保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今年,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国内多个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先后动工,产品源源不断输出国外,公司更是将年初定下的利润指标1.5亿元调高至4亿元。
……
依靠自主创新,本土企业群抵御风暴顽强前行,确保了深圳经济之基不断夯实,更趋稳健。
产业链也要成为创新链。为广聚创新资源,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快建设深圳超级计算机中心等重大创新基础平台建设,以期获得更持久更新鲜的经济发展血液。
有为善为:强化服务保经济稳健越冬
“大批深企在经济寒冬里仍能绽放美丽,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市科工贸信委负责人说。
企业最先感知国际市场的萧瑟寒意,但是,政府部门的提前预警和及时研判为其破冰提供了可能。
这似乎矛盾:深圳经济相对发达,市场机制相对成熟,政府对经济活动特别是对企业经营的微观干预较少,这一直是深圳投资环境的重要优势。但是,危机袭来、形势突变,政府能否作为?如何作为?
创新服务,创新举措,创新作为!
同舟共济劈波斩浪,政企携手共谋发展。今年伊始,深圳紧急出台全新举措,数十条具体扶持办法相继落实。市服务贸易协会执行副会长董世添说,政府针对企业发展的现实难题接连“出手”相助,令企业有了坚强“后盾”,信心增强。
年初开始,市委市政府还频频挥出“大手笔”:率领企业组团分赴海内外,帮助企业找项目、打市场!
瞄准内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队,带领千余家深企先后赴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拓展市场,签下数百亿元大单,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放眼外需:9月,深圳组织40余家企业远征柏林,成交超过2亿美元。不只柏林,瑞士、美国、澳大利亚、波兰、智利、英国、印度等地,都回响着深企的脚步声,“深圳旋风”一再刮起,国际订单纷至沓来。
政府不是干预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而是充满智慧地用整体环境的隐性优势化解外部冲击。应对危机时,深圳市委市政府不仅有所作为还善于作为,这不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更是市场经济体系改革与深化的成功探索。
“善为”的结果喜人:截至三季度末,全球500强中有逾1/3达181家投资深圳。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实际利用外资33.67亿美元,同比增长5.77%。 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稳健上扬。
经济向好,信心回升。历经危机洗礼的深圳更加从容更富活力!肩负中国改革开放重任的深圳,将勇当科学发展的探路者,为全国提供更多的样本与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