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新增就业目标 就业上去了,失业自然能控制住
本报特派记者王海燕 谈燕 张骏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就业”时特别强调,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
报告中两大“就业”数据清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6%以内。”代表委员们认为,目标数据虽和去年一致,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内涵和意义已有所不同。
4.6%: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就业乃民生之本。金兴明代表分析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城镇登记失业率确定为4.6%,是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复杂情况下就业形势的综合清醒判断。
“这个数据实事求是。”吴忠泽代表分析说,随着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大,就业服务和培训不断加强,特别是国家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新的就业岗位将会显著增加。“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就业上去了,失业自然能控制住。”陈凯委员认为,比较前两年数据,今年的失业率与往年差别不大,也是在4.5%左右,应该说数据的制定比较科学和合理。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委员们认为,政府提出这个预算,可能跟农民工培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有关,以适应结构性调整的需要。
失业率控制在4.6%,要抓好两头。金兴明代表说,一头是“创业带动就业”,对于有创业想法的人群,在其创业想法萌发之初就应该给予相对应的服务。另一方面,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服务,做好“托底”工作,特别关注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及残疾人。“2009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一年,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失业率控制在4.6%,还要抓住几个关键时间节点,辅之以相匹配的政策举措。金兴明代表说,春节后,农民工返城就业问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部分农民工重新就业问题;到了7月份前后,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抓住这几个就业的关键节点,面向就业的重点人群,做好针对性服务,把可能产生的失业率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900万:GDP增长8%奠定基础
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以上,这一指标与去年持平。
“没有增长力,就没有空间。”陈凯委员分析说,今年我国GDP确定在8%左右,为确保新增就业900万人奠定了基础。“今年的GDP目标是留有余地的,目前经济已企稳回升,走出‘V’字形的低谷,增长速度将会高于去年,90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相信不难实现。”
沈志刚代表分析,从就业形势看,今年的就业压力要高于去年。一方面在去年的基础上挖掘岗位潜力,所增加的就业机会有难度。另一方面,今年靠大量投资而获得的就业机会大大减少,投资更偏向于技术领域,而高技术的投入有一定建设周期,就业岗位可能将在明年、后年显示出来。
这900万人的就业机会从哪里来?沈志刚代表表示,一方面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将激活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将会提供不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服务业转移,这也创造出很多就业机会。
吴忠泽代表谈到,900万岗位中所提供的白领岗位占300万,而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631万人,总量为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将超过700万。这意味着,只有不到40%的大学生能走上白领岗位。这对部分就业期望值较高的大学生来说,一部分人可能面临结构性“失业”。
把目光瞄向基层、中西部,以获取更大的就业发展空间。王荣华代表说,目前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发展很快,但缺乏人才,可以考虑要大学生去实习锻炼。庄威委员说,预计有近百万的毕业生一出校门就可能面临“失业”,与此同时,一些企业“用工荒”问题也更加突出。“缓解这一矛盾的现实途径就是积极引导和鼓励部分高校毕业生到工矿、农牧业等生产一线就业。”
(本报北京3月6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