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火,冷与热,难以共存。然而,如今的中国经济,却似乎正徘徊于通胀和通缩的胶着之间。2010年,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复杂的一年。
5月以来,国内农产品价格的飙升,令通胀预期如影随形。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学家祝宝良近期对媒体表示,由于去年同期基数太低,中国5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可能同比增长3.0%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在接受采访时则直接地表示:“经济过热已是既成事实,而非潜在风险。”他认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超过潜在增长水平,产出缺口已经翻正,并且仍在不断扩大。
不过,也有学者对中国经济过热的观点并不认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李永森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对PMI做了不同的解读。他认为,虽然PMI连续15个月保持在50%以上,但已出现下降势头,说明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民营企业,已经开始收缩,实体经济有下行预兆。
“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撑,但不确定性增加。欧元区债务危机的蔓延,美国出口扩张政策都将对中国的出口产生冲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投资增速在放缓,而消费的可持续性尚待观察。
经济冷暖判断的分歧,也导致了对加息的不同研判。
日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新科委员李稻葵就中国利率以及中国的总体经济形势发表了看法。他警告说,中国经济正面临过热风险,或正处于过热边缘;他说,中国调整存款利率的条件基本成熟,应小幅提高存款利率。
“利息肯定是要提高的。”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郑国汉在“动荡环境下的人民币方向及其影响”论坛上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利息长期为负,肯定不合理。因为储户必须有真实的回报,假如我们的储蓄放在银行,每年的利息比不过通货膨胀,那谁去储蓄呢?大家当然会加入投资、投机的行列了。
6月2日,一年期央票的利率上涨,更被人解读为加息的前奏。据了解,央行发行150亿元1年期央票,发行量较上周300亿元规模减半,但中标利率则较上周攀升8.32个基点至2.0096%。这是自今年1月19日1年期央票利率企稳于1.9264%之后,时隔19周该品种利率再现上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