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3年,厦门市就有过一次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从7个区调整为6个区后,各区管辖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趋于均衡,完善了市、区行政管理体制,增强了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
学者专家们认为,此次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市,是厦门发展中又一重大的历史机遇,它将有利于厦门在更大空间和更高的平台上发挥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作用。
2009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新浦东雄踞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内连扬子江、外眺太平洋,面积1210平方公里,占全市五分之一左右,常住人口412万,经济总量占全市四分之一以上。
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浦东新区,并不仅仅是面积、人口、生产总值上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国家战略和整体功能的显著提升。
新的浦东新区不仅拥有着陆家嘴、外高桥、金桥、张江四大传统国家级开发区,同时又增加了洋山保税港区、上海临港新城等正在快速发展的新的国家重要产业集聚区,如虎添翼。从此,在中国海岸线的中点,万里长江出海口的南侧,由“陆家嘴—外高桥—洋山港”所构成的逾千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土地上,浦东开发开放、综合配套改革、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等三大国家战略聚焦,金融、航运、贸易、行政管理体制等多个领域的改革先行先试政策汇聚。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年间,浦东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明珠”,被誉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如今,“二次创业”的浦东,围绕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战略定位,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到2020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际,地区生产总值占上海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真正成为联系国内外经济的重要枢纽。
天津撤三区并为滨海新区 行政架构精简高效
2009年11月,天津官方宣布,国务院正式批复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 2010年1月11日,天津滨海新区政府机构正式揭牌。
1994年,天津市决定10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2000年设立了滨海新区工委和管委会,并赋予组织编制规划、确定产业布局等职责。原来的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3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3个功能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近年功能区拓展为9个,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大”区套“小”区,“区”中有“区”,有人把这里称为“三方四国”的“独联体”。
调整后的天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00万,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和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滨海旅游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商务区九个功能区。城区管理机构主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功能区管理机构主要行使经济发展职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