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预报技术这么发达,为什么灾害还经常造成重大损失?目前我国灾害预警的准确性有多高?
林良勋说,这应当看灾害的具体类型。就准确率而言,我们的晴雨预报达到了80%;温度的预报在正负1.5℃以内;冷空气的预报更准确,达到85%;暴雨差一点,为60%。但是,对龙卷风、雷雨大风、冰雹、强降水这些突发性天气的预报,准确性一般只有30%—40%,且可预报性时效很短。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江河湖库的水情信息,由水文部门设立的水文测站监测并实时上报到各级政府防汛等相关部门。全国现有近4万个水文测站,其中为防汛抗旱服务的测站有1万多个。
单就为防汛抗洪服务而言,目前一般的水文测站能够实测100年一遇洪水的水位,大江大河重要控制站能够实测50—100年一遇洪水的流量。
专家也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总体测站密度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难以满足局地山洪、泥石流灾害和小流域洪水监测预警的需要。
目前,全国大部分水文站和雨量站采用自动化仪器采集水情,大江大河上的水文站自动化程度较高,但大部分中小河流仍需要人工现场监测。
三问:怎么尽快把灾害预警告诉公众?
800多万条“灿都”预警短信,共耗时30多分钟才发送完毕;解决“最后一公里”,有时候还需要一些传统方式,如大喇叭、锣鼓号等
“灿都”来袭,广东移动公司发送了800多万条预警短信,下发速度是每秒4000条。受众广泛,覆盖范围广的手机短信已成为一种经常使用的预警传递方式。
但是,短信预警也有“软肋”。天气预警短信数量巨大,而网络容量却有限,存在着通信传输瓶颈。广东移动发送800多万条“灿都”预警短信,共耗时30多分钟,最晚接到的用户比最早的要晚半个小时左右。
除了手机短信,发现灾害隐患后,通常还采取哪些手段发出预警?谁能收到预警?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发生洪灾前,防汛指挥机构,气象、水文、海洋部门或基层有关预警人员会根据灾害程度和各类应急预案规定,发布不同等级的预警。预警信息发布的对象除了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外,主要是普通社会公众。
林良勋说,一般而言,有把握的预报会很早发布,但是不能提前太多,因为预报得越早,误差越大。
例如,对于台风“康森”,早在6月底,气象监测人员就在日常监控中发现了一些异常,通过应用数值方法和统计方法对当时整个大气环流变化进行分析,做出了初步判断。随着台风登陆日期临近,接受的资料越来越准确,在登陆前10多个小时,才判断出台风不会在广东登陆,而是到了海南。
一般来说,灾害预警在城市大多通过电视、网络、短信等手段发布,而在农村,除了上述手段,还要加上一些传统的传播方式,比如大喇叭、电话、锣鼓号等,以解决预警信息在农村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问:灾害预警失误要负什么责任?
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工作,已经被纳入行政机关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媒体未按要求播发也应负相应责任
如果灾害预警不及时、不准确,或者漏报重大灾害并造成严重后果,或者风声鹤唳,到头来却虚惊一场,让老百姓“白忙活”,有没有相关的问责机制?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写得很清楚:隐瞒、谎报或者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未及时采取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等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媒体来说,如未按照要求播发、刊登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或者传播虚假的、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和气象灾害灾情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在广东,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工作,已经被纳入行政机关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