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宏观形势与财政收支状况分析
2010年上半年,我国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 D P )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 .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增长态势未变,增速回落但符合预期;物价水平结构性下降,通货膨胀压力缓解转为温和可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回稳,房地产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继续稳步提高,就业形势和消费结构均有进一步改善;进出口创月度历史新高,贸易顺差下降,一般贸易增长迅速且出现逆差;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速回落,人民币汇率创新高,汇改尚未出现不利影响;农业生产稳定且夏粮略有减产,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且增幅回落,尤其是一些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回落。应该看到,经济运行中的部分指标回落在当前环境下是良性的,说明我国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强了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有效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平抑了通货膨胀预期,巩固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第二季度,财政各项指标显示,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了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支减收的效果明显,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保持了反向变动趋势,财政收入逐月减少,财政支出逐月增加,较好地满足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稳定等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要求。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半年我国财政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国财政收入累计43349 .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373 .65亿元,增长27.6%。全国财政支出累计33811.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08.8亿元,增长17%。财政收支均有大幅提高,说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财政资金充裕,财政能力得以提高,相关改革得以稳步推进。整体来看,我国财政收入仍然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其中营业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有较快增长。在二季度财政支出逐月增加的大趋势下,5月其同比增幅显著提高,6月月度环比增幅在上升趋势的基础上骤然提高,这和季节性防灾、减灾、抗灾因素相关性较大。
中国财政政策取向与调整建议
在对危机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财政政策进行反思后,我们发现,财政政策是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到好处,可以挽救国家于危机;用得过度,也可以让国家陷入危机,甚至导致国家破产。如何让财政政策全面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力量,而不是偏离预定轨道,加大公共管理的成本,甚至起反作用?应该根据时代特征和内在需求对公共财政的属性和职能进行深入思考和完善性的界定。下一阶段,中国必须吸取国际上的教训,未雨绸缪,防范Cye.com.cn财政风险。同时,应把握时机,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对财政政策进行调整。对外,全方位巩固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积极推动财政外交,在国际上尽力争取中国的利益;对内,除以调整结构为重点外,还须抓住改革的机遇,以改革方向引领财政政策,从提高财政能力的角度,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完善公共财政属性和职能的界定,准确把握财政政策调整方向
公共财政的基本属性是公共性,这是在所有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环境中,公共财政的共性。然而,在现实中,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常常会被误读,致使公共财政往往以问题为导向,被简单化为“救火队员”,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忽略了公共财政本身。公共财政也是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身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过度使用却又忽视了它的健康发展,就会发现,“火”有“救火队员”来救,而一旦“救火队员”病了,将无人能医。因此,必须从基础性的问题入手,在当前的环境和发展阶段中,对公共财政的性质进行重新定位与解读,并以此作为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的依据和取向。
在公共性这一基本属性的统领下,现阶段公共财政的性质还可以细分为包罗性、政治性、工具性、应急性、开放性、完整性、透明性、可持续性,并分别对财政政策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第一,公共财政具有包罗性,覆盖范围广,财政政策应该做到对公共财政可发挥作用的领域全覆盖,不能有所缺失。第二,公共财政具有政治性,是履行政府职能的载体和物质条件,财政政策应该与国家政治方向、整体战略、改革内容保持一致。第三,公共财政具有工具性,是国家进行公共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并通过财政政策的具体工具行使财政职能,财政政策的安排要使这些工具发挥最大合力,不留短边。第四,公共财政具有应急性,必须迅速解决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这需要财政政策灵活,决策机制顺畅,有资金和政策上的准备。第五,公共财政具有开放性,财政政策应立足于外交的高度,与世界各国一起提供国际性的公共产品,同时还要处理好国际税收、国际贷款和援助、财政标准和管理方法国际化、政策国际协调等问题。第六,公共财政是一个体系,具有完整性,要求财政政策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完整,均衡发展,同时,不能忽略事后的绩效跟踪。第七,公共财政具有透明性,公共财政的载体是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流向和每个环节的使用都应该透明,这就要求财政政策决策、执行、结果等各个环节也公开透明,从而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滥用和浪费。第八,公共财政具有可持续性,一方面财政自身运行应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财政运行的目标应该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财政政策应及时排除风险,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同时还要以结构调整为导向实施“绿色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