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看来,7.6%高于预期目标。“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现在处于转型的新阶段,在结构转型期,我们的资源供求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潜在的增长生产率有些下降。这也是国际上结构转型中间存在的普遍规律,所以现在经济增速的下滑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结构转型期间潜在的增长生产率下滑的影响。”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减速的性质,巴曙松所在的华创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认为具有自然减速和周期减速的双重特征,而周期因素是在短期内带动经济下滑更为主导的因素。
事实上,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环境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人口红利因素正在淡出,无限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已成为历史;成本上升,包括资源、土地、资金等价格的上升,制约了企业投资;外需环境长期低迷。这三项恰恰也是支撑前20年经济飞速发展的支柱性因素。
“这些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接受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下移到8%左右,或者7.5%,以往9%的高速增长不现实,也不可持续。”庄健说。
巴曙松预测,作为一个整体,中国距离自然减速区间仍有一段时间差,理想状态下中国最快将于2015 年前后进入减速期。作为中国先行先试、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体,东南沿海发达省市或已进入自然减速区间, GDP增长率将由过去平均超过10%的高速增长区间逐步过渡至未来5~10年8%左右的中速增长区间。
参加了此次温总理经济座谈会的一位经济学家表示,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很大可能性在今后几年下一个较大台阶,逐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中速增长阶段。
“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过程可能已经开始。但由于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的基数效应,如果每年的新增量不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将出现合乎逻辑的下降。”这位经济学家说。
促增长应兼顾结构调整
在经济数据出台之前,国务院温家宝总理连续三天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提出要在铁路、能源、电信、教育等领域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以提振信心。这一表态引发市场对于是否会推出新一轮强力刺激政策的预期。
“目前在短期政策上,随着通胀和经济增长率的回落,给货币政策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如进一步的降息和降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庄健说。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9198亿元,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86万亿元,已经达成全年8万亿元信贷目标的60%。在信贷投放推动下,经济领先指标货币供应量增速开始回升。6月末,M 2同比增长13 .6%,比上月末高0 .4个百分点。
“我认为目前的货币政策要进一步加大力度,7月CPI会继续回落,下半年还会降息和降准,支持实体经济体企稳回升。”庄健说。资金将重点关注投资领域,如“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已确定的铁路、节能环保等项目。
在刘元春看来,本轮经济回落既有着需求因素,也有着中长期供给因素,潜在增长阶梯式下调已成为现实,所以在短期需求政策不宜过猛,否则会掩盖中长期的经济结构矛盾和问题。
“新一轮强力刺激需求的政策难以出台,目前的政策已经很‘猛’了,不宜用力过度,政策应该全面综合,最终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调结构为主。”刘元春说。
他认为,扩内需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相契合的核心要点,突破口是提高居民收入比重以及加速构建社会安全网,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与公共服务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基本水平,以提高民众对于经济回落的承受度。”他说。
庄健表示,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不能仅单靠基建投资,必须激活民间投资,在相关领域打破垄断,以此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未来在生产供给层面有文章可以做,如实体经济的产品创新,投资和管理效率的提升,哪怕经济增速放低,但是效率提高,这也是可持续的。”
刚刚参加了日前温总理座谈会的远东控股董事局主席蒋锡培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经济增速确实一直在回落,但是在预期之中,现在更要进行结构调整,产品升级,这是淘汰落后产能,进行行业整合,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好时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