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月通胀指数昨晨公布,数据显示,9月CPI同比上升1.9%,与市场预期持平,并再次跌至2%下方。同时PPI同比下降3.6%,低于市场预期和上月0.1个百分点。
分类数据显示,食品和居住价格分别同比上升2.5%和2.3%,上月则为3.4%和2.2%,同时,CPI环比上升0.3%,明显低于上月的0.6%,表明通胀势头明显减弱。从PPI数据来看,采掘和原材料行业对整体PPI负贡献率最为明显。
CPI数据再次低于2%,表明8月份的食品价格上升并不存在明显的持续性,从侧面表明8月食品价格走强主要是由于天气因素。整体来看,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在降低,同时国内需求仍保持在较为疲弱的水平上,这意味着中国经济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放松。
PPI数据的进一步下滑表明,尽管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反弹,但企业尚未从中明显获益,这表示企业由于库存较高,仍然无法掌握定价权。同时由于从PPI传导至CPI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全年的通胀值将显著低于3%,明显低于4%的政府目标值。
这样的通胀数据,加上一些前瞻性的经济活动指标,表明整体经济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压力。这是因为通胀下滑表明需求开始减少,而先期公布的发电量数据也表明,中国整体工业活动在9月份尚未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本周四中国将公布第三季度GDP数据,笔者认为这一数值将在7.4%左右,将创下三年来的最低点。尽管今年面临着换届等因素,但整体经济的下滑似乎已经超出了政策面的预期,表明在未来的政治框架基本明确后,中国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放松。
事实上,央行已经通过大规模的逆回购操作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效果似乎仍然存在一定的疑问。从资金成本来看,逆回购并未能够明显降低市场资金压力,从企业获得贷款的状况来看,整体情况也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大规模的逆回购操作并未能够明显推动经济增长,其原因在于短期流动性注入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来源变得更加短期,因此难以鼓励商业银行的长期贷款投放,这与此同时减少了企业的长期投资,从而对于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同时近期大规模的短期流动性注入和到期导致了市场波动性增强。需要指出的是,未来两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将达6000亿元人民币,这几乎相当于75个基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但未来央行如何注入流动性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市场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而这正是央行在流动性操作中需要避免的。
上周末公布的M2同比增长14.8%,大幅高于市场的预期。笔者认为季末突击存款的动作可能造成了存款的上升,最终造成这一数据的暂时增长。在商业银行将理财存款移出表外后,存款量可能出现进一步下降,因此M2增速未来是否将进一步转暖仍然存在较多疑问。
综合以上因素,笔者认为央行仍然需要通过降准来减缓经济的下滑态势。当然,降准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唯一灵丹妙药,真正重要的是,央行可以通过降准向市场明确稳定经济增长的信号,从而树立市场的信心。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