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邀高校师生畅论创业话题,相关部门积极回应深圳将启动史上最大力度扶持计划
翻开“激扬青春,自主创业”为主题的会议资料,有人开心有人沉思。尽快研究制订更明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已经提上政府部门议事日程。本报记者何俊摄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以创业促就业”成为今年省市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作为公认的创业沃土,深圳本地学生的创业意识一向萌发较早,但最终创业者多吗?在创业中学生最真实的困难是什么?政府应如何扶持学生创业?本报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创亿社团联合举办“大学生就业创业座谈会”,并特邀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师生参与讨论。
“不少创业课程设置得很空洞”
大学生创业谈得很多,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实际数量并不尽如人意。以2007年为例,省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仅占1.2%。这一点在深圳本地高校也有明显体现,不少学生在座谈中直言对创业“意愿者多,实际操作者少”,究其原因,与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不无关系。当日,一名准备创业的学生甚至称不少创业课程设置“空洞”。
深圳大学创业协会会长廖斌:
根据我们协会近两年的统计,80%的学生有创业意愿,但是进入到实施阶段,人数就下降了20%—30%,能成功的则更少。而且创业内容一般都是中介形式,比如兼职家教中心、产品代理或课程代理,做实业的不多。
深职院创业协会学生代表:
我的感觉也是每年报名入协会的人非常多,接着参加活动的会员就越来越少。我觉得大学生创业有无力感,能接受的创业教育非常少,扶持政策似乎也很有限。由于不知道如何操作,且不确定因素太多,最终很多人还是选择找工作。
深职院设计社团社长翁倚婷:
我就是准备创业的大学生,但学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我只去过2次,因为感觉很空洞。我记得有次听讲座,老师谈大学生创业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然后就把一些名词解释了一通。可是,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吗?感觉还是很虚。与其这样,我宁愿把时间花在跟企业家朋友交流上,或者听他们讲创业经历。
深圳大学创业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郑伟:
作为老师,我也觉得现在创业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还是停留在课堂上,应该真正把创业教育落实在实践中,设立商战模拟课程,比如,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在校园里搞义卖,营销方案、和赞助商的合作谈判等都由学生完成,最后再看哪组的货物卖得多,更容易提高学生创业素质,而不是仅仅教学生“营销模式兴起于哪个年代”。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1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