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育更多高科技企业,也为了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日前,市教委、市科委会同其它政府部门,联合推出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即“种子基金”,每年出资5000万元用于扶持大学生科技成果孵化和创办企业。
此举再次引发人们对大学生创业的好奇和关心。在上海,大学生创业已不是新闻,每年毕业时节,各高校都会诞生一些“创业英雄”。几年下来,这些一度引领风气的“弄潮儿”在市场上拼搏得顺利吗?记者请来了几名比较成功的“学生老板”谈谈他们的创业经。
他一边读研一边创业
“请不要在报纸上登出我的全名”,面对记者的采访,曾经创立全市第一家由创业基金扶持的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小余提出这样的请求,在他看来,客户很有可能因为知道他“初出茅庐”而对他的企业缺乏信任感。小余现任索创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这是一个典型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在由10多人组成的团队里,还有和他当初一起创业的3名同学。
第一次创业发生在他毕业前夕。2000年4月,小余即将从上海交大工业企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这时,他已经得到了多家单位的录用通知,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待遇非常不错。就在这时,市政府启动了一个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基金计划,当时正好有一个电子工程系的同年级的朋友自主开发了一套叫“DSP数字音响”的科技项目,通过数字信号传输来降低成本,在民用和工业市场上都有一定需求,一直持有创业想法的小余和他一拍即合,成立了创业小组,并申请大学生创业基金计划,最终幸运地成立了第一家由创业基金扶持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就在此时,小余的朋友可能因为家庭、资金、经验、人员和市场等原因退出了,就这样,第一次创业在鲜花和掌声中无疾而终。随后,小余选择了直升读研,不过,他仍然做着他的创业梦。
2001年,小余在研究生二年级时,在市科技创业中心的帮助下,和5名同样是在校研究生的同学合股,共同成立了现在的索创公司,在市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基地成立了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当时在校生还不具备创业条件,小余通过校学生处和徐汇区工商局特批成为公司的法人代表,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生老板”。公司的定位主要为国际资格认证培训,如注册金融分析师和注册金融策划师等,他介绍道,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是因为培训和咨询行业前期投入不会很大,风险也不会很大,没有做实业或者贸易对资金的巨大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