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上海大学生申请创业的项目数、通过的项目数,以及注册成立的企业数量,均较去年同期增长了约一倍。如果说数字的增长见证了沪上学子创业激情的勃发,那么来自国家创新基金的好消息则是对大学生创业“技术含金量”的肯定。在2008年度上海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中,大学生创业项目已占了40%。
大学生科技创业今日的“量质齐升”,离不开上海早在3年前的深谋远虑、提前布局。从2006年起,上海连续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帮助“书生老板”厉兵秣马。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创业,探索高校实验室成果产业化的通道;另一方面提倡一种崭新、积极的就业观,让大学生从岗位就业者变为岗位创造者。更重要的是营造勇气为先、不论成败的创新精神。
上海大学一位长期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副教授,把他的成果交给两位弟子创业。在创业基金支持下,一个由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创业团队申请到30万元基金,加上自筹资金,逐步将磷酸铁锂电池粉推上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进程,现在已经完成中试。不仅相关技术指标得到专家肯定,还拿到了某上市公司上千万元的投资。若放在几年前,这样的例子可能还算“新闻”,但现在,上海不少高校内都已涌现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敢于创业、支持创业的学生和教师。
“如今已经不是‘歧视’创业者的年代了。从某方面讲,高校还应该感谢年轻的创业者。”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认为,以高技术含金量、高端人才为特征的大学生创业地位无可替代,并且将在学校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做公司“白领”、拿高薪,也不再是毕业后的唯一去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