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吗?桐庐万强农庄愿意将自己的农庄设施拿出来,提供给大学生们做创业平台。本报帮忙招呼,还带大学生去实地考察现场交流。结果呢?没回音,更不用说着落了。“平台”白搭了一回,农庄只好准备去试试招聘了。
在杭州的纯农村,农庄总有中上游的水平和条件,可为啥农庄和报纸的诚心与努力,还是被大学生冷落呢?
按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说法,大学生之所以严重过剩,是因为制造业所决定的。制造业不需要设计、订单、营销人才,只要大量的工人。但这一回,农庄却是给搞接待、做网站、拉客源进来、销农产品出去的人才提供创业平台的,按说很“对口”的,怎么也不灵呢?
大学毕业生,无非分城镇和农村两种,其就业的取向,绝大多数却是指向城市的。可以说,几十年来,农村大学生扎根城市,从人才和财富两方面,都起着巨大的空间搬移作用,是城市更新、扩张的重要推动力,功莫大焉。但这种供需两旺的局面近年来之所以发生改观,一方面是是由于大学生的供给源源不断,且由于大学扩招而显得愈发迅猛,“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城市房价的一路上扬,也给众多大学生们在城市立业成家,树起了更高的门槛。也就是说,城市的“胃”,再也无法“消化”这些生源了。于是,散落在广阔天地的农村企业,似乎有了赢得大学生“插队落户”就业创业的时机。此前的动向,则是大学生当村官。据有限的了解,据说工作比较清闲。发展方向,是升级到镇政府,如果通过考核的,那就是公务员了。
当村官,毕竟人数有限的,远不如中小型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强。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哪怕是农村来的,也未必了解农村状况,并由此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出在农村创业的渴往。不要说学生们的个人意愿了,做家长的,还不是指望子女“跳龙门”的嘛?且不说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如何,大学生们毕竟对城市生活更有一种精神上的认同和投契。这样的“地段”因素,使得大学生们产生类似是过去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心态,混得差点最好也在城里混的想法与做法,就显得不足为怪了。最典型的,当数深圳。当地同行说,深圳是年轻人的天堂,同时像宾馆大堂那样,服务员只挑年轻的,一茬茬地换,如今官方宣布的“剩女”,就达20万之众,高房价使得要想扎根定居,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