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两拨千斤
虽然在校学生这个近3000万的市场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高价值“富矿”,可是面对挑剔、敏感的大学生群体和尚不规范的校园营销环境,企业高效“开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不少企业费尽周折却摸不着门路,收效甚微。比如邮寄电话卡的方式,可能学生到学校后看到更优惠的套餐或服务就会“另谋他就”,这使得企业浪费了其前期的营销投入。
“企业不能把在社会上的营销活动照搬校园。”晁钢令提醒说,校园营销在媒体渠道、品牌传播、渠道创新、服务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此外,营销方式也要紧跟校园市场才能赢得学生的眷顾,只有把他们“拉”进来,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从根本上抓住高校人群的心理达到营销目的。
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创造内容,消费者营销消费者,消费者创造消费者,才能让品牌得到高效而快速的渗透和延伸。
“对于大学生营销价值的不同层面,企业的校园营销也应该有不同的诉求点。”纪中展说,比如快消类企业、教育培训企业、网络游戏公司等主要抓住的应该是大学生现实性的价值,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当下的文化、学习、生活、娱乐等需求。而很多推出新科技、新概念、新产品的企业,如IT数码企业、游戏产品等,首先会在大学生群体里推广,通过影响大学生来影响他们的朋友、家人等群体,锁定的是大学生的社会引领性特征。
相较而言,大学生群体毕竟与职场群体相比数量较小,消费能力一般也较职场人群弱。“所以校园营销更多地应该放在品牌的培养和情感的培养上,扩大销量绝不是企业长期进行校园营销的目的。”纪中展说。
郑毓煌举例说,运营商2009年之后在校园市场激烈竞争到白热化的程度,重要原因是手机业务中上网流量才是未来运营商利润的主流,而学生愿意接受新事物,运营商在满足大学生校园阶段消费的同时,通常着眼于培养未来的潜在高质增长人群,对于培养3G业务的忠实消费者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妙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