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调查:普通大学学生创业,约90%选择开小店
目前,相对于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供不应求的状态,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了。“就业难,就选择创业。”这种观点已逐步被普通高校毕业生所接受。但是,创业就容易吗?近日,笔者分别对北京市几所普通院校的创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在10位被调查者中,有4位选择开网店,3位开餐馆,2位开实体格子铺,只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开了一家动画创意工作室。
其中,开餐饮店的北方工业大学经管专业毕业生张帆告诉笔者,他大四就开始经营这家店了,基本还能赢利。谈到店面以后该如何发展时,张帆有些发愁,说:“现在店的规模不大,员工只有五个,至于以后如何发展还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了。”笔者采访的其他几个开小店的创业大学生,情况也都和张帆差不多,有的还没有盈利。
相对这些开实体店和网店的创业者来说,开动画创意工作室的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生王颖就显得得心应手多了。“我是因为爱好才开的这个工作室,从大二开始我就给很多公司做logo,宣传手册、海报甚至是图书插画,渐渐地接的活多了,也就慢慢摸清了他们的经营方法和模式,又加上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也就变得如鱼得水了。”王颖说。
她还告诉笔者,在创业筹备过程中,她先通过网络向学校申请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毕业后,又通过《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向相关部门申请《就业失业登记证》,创业开始后,她就可以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了: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与此同时她还申请了创业贷款。现在,王颖的工作室生意很多,平均每月纯收入也有五六千,她对自己的工作室很有信心,更准备把它发展成有规模的公司。
当被问到创业成功的原因时,王颖有感而发:“想要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多与社会联系,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市场洞察力。大学里的课程多偏于理论,虽然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到了真正的经济市场中,一点用处也没有。”
创业成功,关键在于高校实践教学的改善
有关王颖对创业成功关键的说法,大学生创业明星——“康盛创想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戴志康也有同感。他认为:“创业不是做学问,需要市场经验、协调能力,以及对创业项目各个要素的真实理解。而中国大学往往是由一些没有创业经验的老师讲创业,内容多停留在精神概念上的普及,很难调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缺乏创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整体而言,创业教育实际功效有限。”
为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文化创意产业课程教师于隽,就是一位“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在大学任教的她,还在一家文化产业公司担任创意总监一职。于隽告诉笔者说:“为了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我会把公司正在进行的一些创意策划定期布置给我的学生去做,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和互评,其中我也会请一些策划专家对她们进行现场指导。同时,我会将学生们的好创意推荐给公司采用,而且执行后效果很好。学生们对这种授课方式的反映也很好,他们觉得这样上课很有意思,既能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又能随时了解相关的市场动态。这种授课方式可谓是一举两得,我还会继续实行。”
当被问到对大学生创业有什么新的看法时,于隽说:“创业是一件高风险事业。即使在美国,创业的成功率也同样不是很高,倒闭的新创业企业占到70%左右。而且,很多今天成功的企业家,当年也都经历过创业失败。因此,我们在鼓励刺激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也要对其抱有充分的理解和宽容,支持他们勇于承受失败。而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讲,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努力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市场洞察力,更要学会在失败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价值,才能在一次次尝试、历练中进步、成长。”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